致青春│李迎豐:忠于我的泉源“萬里歸來顏愈少”
2023-05-04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謹以此文《忠于我的泉源》紀念之,獻給正年輕的青年朋友、青年團干和曾經風華正茂、青春飛揚的青年朋友和青年團干,致意我們的青春!致敬火紅的共青歲月!并祝“五四”青年節快樂
“有一天,擦完了槍,擦完了機器,擦完了汗,我想念你們,招呼你們,并且懷著驕傲,注視你們!”(王蒙《青春萬歲》)
▲故鄉的云(筆者拍攝)
2023年5月4日
附:
忠于我的泉源
▲我的家鄉母親河——邵水河與資江匯合處
各位老領導、老書記、老同事、老朋友,大家好!用馮鞏的一句話說:“我想死你們了”。剛才聽了幾位老書記的講話,很有感觸。我的心情和大家的一樣:高興、激動。也許是離開家鄉越遠越久,想說的也就越多。我的確有一種“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感覺。我認為,這種聯誼聚會的形式是輕松、活潑的,但其話題、內容卻有一種歷史的厚實和凝重。
首先,我很感謝團市委組織這么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活動,感謝市委、市政府為我們新老團干提供這么一個相聚、重逢并重敘昔日友情的好機會。回憶往事往往因每人的生活軌跡不同而心緒不同,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當大家在回憶自己風華正茂的青年時期時,盡管難免有一點“韶華易逝,盛年不再”的傷感,但更主要的、更多的還是一種美好的令人難以忘懷的幸福和向往。我覺得,人生中,酸甜苦辣皆是營養。而在回憶中,以往的喜怒哀樂隨著時間的久遠而都變得有點溫馨。我們大家在聽音樂時可能都有一種同感:熟悉的旋律常常勾起我們對往事的回憶。我們覺得老曲子優美、親切、動情,是因為當我們一聽到這類曲子時就回想起了在初次聽到它們時那個年代自己的人生經歷、人生畫面、人生情感。同樣,每當我一接觸到共青團、青年、故鄉這類的話題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聯想起自己在邵陽團市委工作6年的經歷,就會想到這一令人難忘的集體。人生中有一段共青團的經歷,真好!我認為這是財富。在邵陽團市委這個集體中,我獲得很多,有些東西至今還使我受用不盡。最主要有兩大收獲,也可以說是兩大財富。
▲資江——家鄉母親河
第一大收獲是在團市委這個集體中,我有幸接觸到了一批使我受益匪淺的領導、同事和朋友。在他們身上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易佑德書記的剛勁果斷,雷厲風行,不怒自威,大將風范;新民書記的循循善誘,運籌帷幄,關心同志,特別是他那種刻苦學習的精神。他注重廣泛涉獵各方面知識。就拿他自學英語來說,那時,也就是80年代初,他就在啃、讀《China Dai1y》了,令我們這些剛從學校出來的大學生既敬佩又汗顏;還有:速成的穩重、平衡協調能力;志憲的才華橫溢,舉重若輕;松林的公關能力,身體力行以及大智若愚的處事方式和幽默;若波的才思敏捷,優秀的口才,富有感染力和鼓動性;海艷細膩的工作作風和創新的意識;還有一些其他的老書記,盡管我沒有直接在他們手下工作過,但從一些老同志對他們工作能力、作風、品格的口碑中我也間接地受到啟迪;另外還有朝東的思維邏輯嚴謹縝密;躍輝得風風火火、干凈利落、快刀斬亂麻;劍峰、謀湘、益林的內秀、沉著、扎扎實實的老黃牛精神;邵春、國慶、益平、東興的熱情友善、助人為樂以及曉明、支農、浩明、湯宏、李韌、武亮、傅蝶、速翔、亞平、飛云的聰明機靈和勤奮好學的精神;還有許許多多人的品質和能力,都感染了我,由于時間關系,我在這里不一一枚舉了。很多人在各方面能力、作風、精神和品格所達到的程度和境界,我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并努力效仿。大家為我樹立了榜樣。
▲1987年筆者參加基層團組織工作會議
第二大收獲是在這個集體中,我受到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的熏陶。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有一篇名叫《青春》的座右銘,《青春》的作者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塞繆爾·厄爾曼,我非常喜歡,剪下來放在臺板下也作為我的座右銘。其中有一段寫道:“青春,不是人生的一個時期,而是一種心態。青春的本質,不是粉面桃腮,不是朱唇紅顏,也不是靈活的關節,而是堅定的意志、豐富的想象、飽滿的情緒。”我所從事的共青團這項工作,我所處的團市委這個集體,就充滿了活力、朝氣,充滿著理想和想象力,具有創造性、挑戰性,能使人情緒飽滿,積極向上。
▲80年代初(1984年)開風氣之先的“青春的旋律”系列青年集體舞比賽風靡全市,此為從全市各區縣、企業、機關、學校、街道、農村選出的青年集體舞骨干培訓班結業合影(筆者為培訓班組織者兼集體舞“教官”。后排右六)。此后,他們如同種子播灑全市各區縣各行業,普及青年集體舞,帶動全市青年“青春飛揚”。
我依然記得我們剛大學畢業分到團市委,就在老書記、老同志的帶領下下基層,以后逐漸地我們自己“放單飛”了。那時的我們挎著洗得發白的黃書包袋,不管是春風十里、“陽光燦爛的日子”還是風雨交加以及飄雪的日子,騎著除了鈴鐺不響哪兒都響的破舊自行車,卻很自然而又自信地下基層,到工廠、農村、街區、學校,找團干了解情況,與團員青年座談,與單位黨政領導交換意見,參加活動,開展工作;我們能為了籌備第二天盛大的活動如“青春的旋律”全市青年集體舞比賽和匯演,通宵加班,晚上十幾個人就躺在體育館的地板上打盹休息,毫無怨言。其夜宵,一碗米粉就非常知足。我們為我們組織的活動的流產、失敗而傷心、流淚甚至痛哭,那是高度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所致。同樣,我們也為更多活動的成功而無比愉悅甚至歡欣雀躍。全市少先隊大檢閱、青年集體舞比賽、青工技術大比武、邵陽籍大學生“愛我家鄉”社會實踐活動、法卡山英雄事跡報告團、“五四”全市青年游園大聯歡等等,那真是火紅的年代!
▲80年代初“五四”青年節由團市委組織的全市青年游園大聯歡
團市委當時有一支能征善戰、縱橫捭闔的籃球隊,威震三湘。別看志憲書記、湯司令現在頭發稀少,當初在球場上可是英姿勃發,就像主席寫羅榮桓一首詩中描寫紅軍的那樣:“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里每相違”——他倆都可謂是記得當年場上飛;松子是籃球科班出身,場上動作行云流水,令人賞心悅目;松林在場上也是很敬業的,他那時的身材就有今天這么壯碩,就這一點我可以證明,松林的肚子還真不是當縣長、市長吃喝成的,標準的重型坦克,一旦發動,誰也擋不住;劍鋒也是場上虎將,那時,我們工資只有幾十元或一百出頭,他經常都要從菲薄的工資中拿出不菲的金額用來支付購買因打球而摔破的眼鏡;我也很自豪,我是這支籃球隊中第一號主力“板凳”。當時,籃球隊成了我們與基層溝通,與青年交朋友,樹立團市委形象,培養團隊精神,增強凝聚力的一種載體。與此同時,團市委還有一批誰也不服誰的乒乓球高手:速成、劍鋒、本人、東興、松子、湯宏等等。不過我還是承認當時速成是第一高手,但是現在劍鋒應該是第一好手。大家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另外,團市委機關學習風氣很濃,不管是在現在的市政府(原來的市委)五樓,還是現在的市委辦公樓,晚上團市委辦公室一直以來經常燈火通明,成了夜幕下市委機關大院一道亮麗的風景。大家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刻苦學習。可以說機關院內沒有哪個部門比團市委燈光熄得更晚。如果偶爾有幾次,也多半是下班時忘了關燈。在這燈光下益平都考了好幾個大學(我為了能安靜地學習,晚上不回家,春夏秋冬幾年如一日地在辦公室搭竹板床睡覺,早起則將竹板立在門后)。大家常常在很晚的時候,放下書本,結伴到不遠處的米粉店(如寶隆和)吃一碗米粉,然后心滿意足地回辦公室繼續“挑燈”看書。
因此,我有幸能置身于這一集體之中,從這么多的領導和同事身上看到、學到、感悟到了許多東西。在這種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氛圍中培養磨煉了自己的信念、意志和理想。這種從大家身上、從集體中學到的、吸取到的一切,就成了鼓勵我、支撐我從團市委到團省委到團中央乃至到其他工作崗位上努力工作的基礎和營養。盡管現在我已人到中年,但我仍十分珍惜那段好時光。用一句已被用得很多的話來形容,那就是“青春無悔”——因為我實在找不到更恰當的詞語來概括我的感覺了。可以這么說,由于有了在團市委工作幾年的經歷,我就像王蒙在《青春萬歲》序詩中寫得那樣:“多沉重的擔子我不會發軟,多嚴峻的戰斗我不會丟臉。”
▲1988年10月,我從團市委青工部調湖南團省委青工部,此為團市委領導與部分企業團委書記在歡送我的座談會后合影。這一年20幾歲的我離開團市委,離開家鄉邵陽……
國際上公認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印尼的第一任總統蘇加諾曾說過這么一段話:“我們不要僅僅贊美江河流入大海。讓我們贊美整條河流吧!如果沒有泉源在先,河川就不可能流入大海,忠于你的泉源吧!”我在邵陽團市委工作的6年,雖然只是我人生長河中的一小段,但是,不管我在過去、現在或者將來取得一點點成績,我的人生河流多么寬廣,我都會珍惜這段時光,感謝這段歷史,我都會像蘇加諾說的那樣:忠于我的泉源。
六年前,也就是1995年我在團中央宣傳部工作期間,曾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過一篇反映邵陽市城步縣南山牧場老墾荒隊員艱苦創業事跡的長篇通訊,叫《南山魂》,《人民日報》專門加了編者按,該文獲團中央1995年全國青年優秀征文唯一一等獎。那是我1986年也即20來歲在團市委宣傳部工作時,一人上南山找那些老墾荒隊員以及他們的后代座談,或逐一上門采訪所積累的素材。后來我把在南山上拍的照片(人物及風光彩照以及一些自己在暗室里洗印出來的黑白照)和寫的文章在青龍橋郵局旁邊的團市委宣傳櫥窗上刊登出來,一段時期引發眾多路人駐足觀看,在小城里頗為轟動。
▲1986年,二十出頭的我正在邵陽團市委宣傳部工作,那一年夏天,我一人跨上相機,帶上采訪本上了南山。“我知道,使南山變富變美,是那些青年墾荒隊員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深情的承諾。南山是實境也是象征,歷史在它松軟的草地上碾出道道深深的車轍。”(摘自筆者《南山魂》)。
▲1988年筆者重上南山,花開四月,草長鶯飛,在板栗坪的山上,陪同我們上山的城步縣委副書記、當年(1956年)南山農莊(后改為農場)第一任書記石崇斌對我說:“小李,寫寫南山吧”,遂有了《南山魂》。
因為我被南山的那些老墾荒隊員深深地感動過,所以我一直記得我的文章的結束語,因此今天最后我想引用這段結束語:“一群人在一個地方鑄造了一段歷史,這段歷史不僅屬于他們自己,更屬于這個地方。同樣,這群人不僅屬于這個地方,更屬于這段歷史。這群人就是墾荒隊員,這個地方就是南山,這段歷史屬于共和國……”。我引用到這里,就是想說:一群人曾經在一個地方的共青團崗位上工作過、奮斗過、奉獻過,而且是在青年時代,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華,他們書寫、創造過邵陽市共青團的歷史,擁有過同樣的感受、同樣的渴望、同樣的經歷、同樣的追求,流過同樣的眼淚與汗水,也創造過同樣的輝煌,這群人就是我們今天在座的大家和更多沒有到場的共青團干部,這個地方就是邵陽,這段歷史屬于共青團……
李迎豐2001年5月于家鄉邵陽市(根據錄音整理)
注:本文中新老照片均為筆者拍攝(部分合影為翻拍)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