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消費品質量合格率提升渠道的思考
2023-12-22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內在統一來把握發展、衡量發展、推動發展;必須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始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大力增強質量意識,視質量為生命,以高質量為追求;必須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深入轉變發展方式,以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質量變革,加快形成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消費品質量事關民生福祉改善,事關消費持續增長,事關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提高消費品質量合格率,促進消費品質量升級,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質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質量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有力抓手,也是加快建設質量強國、制造強國的重要任務。
一、消費品質量合格率的定義和測算
為準確評估消費品質量發展水平、主要特點和變動趨勢,為提升消費品質量、振興實體經濟提供數據及政策支持和實踐依據,國家建立了消費品質量合格率統計調查制度,由各級市場監管部門結合實際情況組織開展統計調查工作,統計周期一般為一年。
根據市場監管總局制定、國家統計局批準的《產品質量合格率統計調查制度》(國統制〔2021〕176號),消費品質量合格率是指按規定方法、程序和標準實施質量抽樣檢測,判定為質量合格的樣品數占全部抽樣樣品數的百分比。消費品的分類對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和代碼》(GB/T4754-2017)中制造業24個行業大類、234個行業小類,主要包括糧油食品、飲料、煙酒、服裝鞋帽與針紡織品、化妝品、金銀珠寶、日用品、家用電器與音像器材、中西藥品、文化辦公用品、家具、通訊器材、石油及制品、汽車、建筑及裝潢材料等15個類別。統計調查采取生產地原則,在抽樣中兼顧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抽樣方式包括從生產企業獲得樣品以及從實體店或網購渠道購買樣品。統計測算時,除抽樣調查數據外,一般還將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含食品、藥品監督抽查)數據作為補充,進一步提高測算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統計調查結果作為國家或地區宏觀質量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級政府制定質量政策、對下開展質量工作專項考核的重要依據。
二、當前消費品質量存在的主要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消費品質量提升工作,將其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質量強國的重要內容加以推進。近年來,我國消費品質量總體水平不斷上升,主要消費品標準基本與國際接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智能馬桶蓋、電飯煲等產品的質量狀況有效改善,智能手機、汽車等領域產品質量競爭力顯著增強,有力支撐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但總體來看,消費品質量水平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消費品質量安全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部分消費品質量不高。消費品市場需求規模龐大,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一些企業出于薄利多銷、降本增利的考慮,忽視了對生產環節產品質量的把關,加之自身質量技術能力不足,部分設施設備陳舊老化,導致一些關鍵質量指標不合格。還有部分企業標準意識較差,執行標準不到位,導致產品未能符合當前更新、更高的技術要求,出現質量問題。近年來消費品質量合格率統計調查和監督抽查數據顯示,家具制造、服裝制造、兒童玩具、裝修建材等領域產品合格率相對偏低,一些產品的可靠性和技術水平指標與國外同類產品還有較大差距。
二是消費品質量安全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質量違法違規事件時有發生,企業和消費者對侵權假冒偽劣的反應比較強烈,有關質量問題的投訴舉報仍然較多。學生用品化學品超標、兒童服裝存在安全風險、預制菜腐爛變質、電動車自燃等新聞報道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網絡購物投訴持續多發,利用互聯網平臺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問題仍然比較嚴重。禮品盲盒、“十元店”等新業態新模式帶來新風險,一些商品同質化嚴重,品質良莠不齊。農村地區、城鄉結合部產品質量整體水平與城市地區存在差距,質量安全風險不容忽視。
三是消費品供給結構不夠合理。當前,我國消費品市場處于“供過于求、供小于求”同時并存的發展階段,一方面大多數實物商品供給大于需求,另一方面特色實物商品、品質實物商品以及服務商品、體驗商品供不應求,個性化、品質化的中高端商品供給不足,品質消費需求尚未充分滿足。部分中高端消費人群選擇去海外消費,“需求外溢”現象仍然存在。以90后、00后為代表的新消費群體對質量品牌更加關注,但國內市場滿足這類消費需求的知名品牌還不夠多,品牌競爭力還不夠強。
三、提升消費品質量合格率的若干渠道
提升消費品質量合格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要牢固樹立“大市場、大質量、大監管”理念,打破傳統思維和慣性思維,更好整合政府、企業、社會、技術機構等多方力量,綜合施策、多管齊下,推動《質量強國建設綱要》中關于消費品質量提升的一系列部署落地見效。
一是切實提高思想認識和政治站位。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質量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精神,充分認識提升消費品合格率的重要意義,把提升消費品質量合格率作為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的重要任務來抓,緊緊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進一步提升消費品供給質量、改善供給結構,加強消費品供給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消費者滿意度,推動解決供給和需求不完全匹配的問題。
二是深入實施消費品質量提升行動。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引導企業提高研發設計與生產質量,推動消費品質量從生產端符合性向消費端適配型轉變,促進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運用統計調查結果,聚焦家居裝飾裝修、服裝服飾、“一老一小”等重點領域或合格率偏低的重點地區,集中力量開展質量提升攻堅,力爭取得群眾可感的實際成效。以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電商家具產業為例,當地整合政府、企業、技術機構力量,連續4年開展電商家具質量整治提升行動,將相關產品監督抽查總體合格率從2019年的55%提升到2023年的81%,有力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是不斷強化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快制定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目錄,探索建立全國聯動抽查機制,推行分級分類監管,加大強制性國家標準執行監督力度,強化監督抽查結果處理,確保產生有效震懾。加強風險監測和風險評估,建立快速預警系統和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提前研判、精準識別消費品質量風險。加大對城鄉結合部、農村等重點區域和網絡電商平臺等重點領域假冒偽劣的打擊力度,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四是全面強化質量基礎支撐。加快升級消費品質量標準,實施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用先進標準引領消費品質量升級。推廣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一站式”服務模式,組織技術機構開展質量比對、質量攻關、缺陷消除等活動,為質量提升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發揮質量獎評選、首席質量官等制度作用,引導更多企業運用精益制造、全面質量管理、卓越績效等先進管理技術和方法,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
五是進一步凝聚共治合力。以落實《質量強國建設綱要》為契機,推動各級政府部門圍繞消費品質量提升、監督執法、信用監管等領域加強協作,加大對消費品質量治理的投入,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見效。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學會及消費者組織等的橋梁紐帶作用,優化標準制定、品牌建設、質量管理等技術服務,促進行業質量誠信自律。加強消費品質量知識宣傳引導,健全消費品質量問題投訴舉報機制,定期開展消費品質量比較試驗和消費調查并向社會發布結果,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監督。
六是著力加強品牌建設和典型示范。推行高端品質認證,探索開展消費品精品培育和知名品牌創建,培育形成一批質量高、市場競爭力強、國際知名的消費精品。依法嚴厲打擊品牌仿冒、商標侵權等違法行為,為優質品牌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聚焦重點消費品產業和產業集聚區,遴選一批消費品質量提升示范引領性項目,建設一批質量品牌提升示范區,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經驗,提煉出行之有效的消費品質量提升模式。
七是善于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經驗。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充分借鑒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在消費品監管方面成熟經驗,加快完善相關法律基礎,建立全面高效的消費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機制,加快建設全國統一的消費品信息平臺,完善質量信息反饋、信息公開機制,大力拓展消費品質量信息獲取渠道,高效整合、充分利用第三方檢測機構資源,注重發揮消費者和市場的作用和力量,全面推動消費品質量監管機制創新。
八是充分發揮缺陷產品召回機構作用。強化缺陷線索收集監測,提升分析識別和快速反應能力,擴大重點產品缺陷調查和召回實施覆蓋面,督促企業切實履行產品安全主體責任。針對智能家居、網聯終端產品等新業態、新產品,積極探索線上線下聯動的消費品缺陷調查工作模式。針對和消費品有關的重點產業鏈、產業聚集區,開展風險評估與質量診斷,推動解決共性產品缺陷問題,幫助企業消除產品安全隱患,提高產品質量。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