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淘、代購、搶購國外奶粉,準爸媽對嬰兒奶粉憂慮,甚至某乳業元老從事了一輩子乳品行業卻阻止不了孫子出生家里人要買進口奶粉……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提到中國奶業時表示,“大批國人到海外搶購奶粉,買人家東西,給人家送錢,人家還限購,這是中國奶業人的恥辱。”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就一直困擾著中國乳業。有數據表明,2015年我國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價值達到24.7億美元,同比增長59.5%。
由于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中國乳業一度陷入了嚴重的信任危機。中國乳企和中國乳業相關管理部門開始了中國乳業重塑信任的慢慢征程。
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的數據,去年前11個月,伊利、合生元等六大國產品牌在國內奶粉市場占有率為48.1%,而洋奶粉的市場占有率為39.9%。黑龍江一位乳企負責人稱, 2015年開始國內嬰幼兒乳粉市場占比首次超過洋奶粉,國內消費信心正在發生變化。
伊利成為全球兩大品牌榜乳業“雙冠王”
3月20日,伊利集團“雙喜臨門”:一天之內同時在“Brand Finance全球乳業品牌100強”和“2017年度BrandZ™中國最具價值品牌100強榜單” 獲得了第一,成為全球乳業品牌“雙冠王”。
在國際品牌價值評估權威機構Brand Finance公布的2017年度Brand Finance全球乳制品品牌價值排行榜中,伊利取得了亞洲第一的優異排名。其品牌強度指數,更是位居全球第一。這創造了亞洲乳企迄今為止的最好成績。與此同時,全球知名傳播服務集團WPP發布的2017年度BrandZ™中國最具價值品牌100強榜單中,伊利同樣強勢登頂,蟬聯食品類品牌價值第一。
專家表示,品牌價值從中國第一到全球第一,伊利可謂抒寫了一個中國品牌的成長傳奇。而更值得稱道的上,在品牌的傳奇成長背后,與之相輔相成的是伊利的綜合競爭力更是持續強勁提升,達到全球領先行列。憑借這一強勁的綜合競爭力,伊利一次次刷新了全球乳業的新格局,帶領中國乳業閃耀國際舞臺。
其中,作為競爭力的根本體現,在產品競爭力上,伊利不僅是我國第一家乳品行業產品線最全、產品最豐富的企業,且伊利的產品品質更是一路領先,已經達到國際一流水準。據了解,早在2015年,伊利就成為我國第一家全線產品通過FSSC22000全球食品安全體系認證的乳品企業,這也就意味著伊利的產品品質達到最嚴苛的歐盟標準,獲得了進入歐洲以及全球市場的通行證。
歷來,能同時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和高品質要求的企業,總能在競爭中勝出。也正是豐富的產品線加上產品的高品質保障,讓伊利成為了中國消費者購買最多的品牌。據凱度消費者指數發布的2016全球品牌足跡報告顯示,2015年,88.5%的城市家庭平均購買伊利品牌7.8次,也就是說,消費者購買伊利產品一年超過11億人次,是中國消費者選擇最多的品牌。
而在強勁的產品競爭力外,伊利的全球產業鏈整合能力更是堪稱強悍。作為我國唯一一家同時布局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的乳品企業,如今伊利已編織了一個包括全球資源體系、創新體系以及市場體系的大網,其全球產業鏈整合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均實現了與歐美國際乳業巨頭相比肩——不僅具備了南北半球生產基地的淡旺季互補、產銷協同運營等戰略協同優勢,也有效增強了伊利市場需求響應、綜合成本控制以及原料供應保障等方面的協同與保障能力。
正是得益于以全球產業鏈整合能力為核心的強大綜合競爭力,伊利揚帆出海,奠定了其全球乳業巨擘的地位。相關專家表示,伊利要完成在中國市場的品牌崛起,絕不是簡單的成為一個國內知名品牌,而是要依托全球范圍內的力量,打造自己的品牌高度和影響力。
國抽87家企業224批次產品全部合格
2月28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今年1月份嬰幼兒配方乳粉抽檢公告。公告顯示,224批次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所檢項目全部合格。包括伊利、蒙牛、君樂寶、圣元等87家企業。
抽檢依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兒配方食品》(GB 10765—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較大嬰兒和幼兒配方食品》(GB 10767—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1)、《關于三聚氰胺在食品中的限量值的公告》(衛生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公告2011年第10號)等標準及產品明示質量的要求。
抽檢項目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乳糖占碳水化合物總量比、亞油酸、α-亞麻酸、亞油酸與α-亞麻酸比值等63個指標。
嬰幼兒配方乳粉是嬰幼兒缺乏母乳喂養情況下的母乳替代品,關系到嬰幼兒的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總體上看,我國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
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畢井泉在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2016年,嬰幼兒配方乳粉共抽檢2532批次,檢出不合格樣品32批次,占1.3%,其中檢出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存在安全風險的22個批次,占0.9%;不符合包裝標簽明示值、不存在安全風險的10個批次,占0.4%。檢出問題的基本都是中小企業。
“下一步,還要重點整治品牌和配方過多、標簽不當標注和廣告不當宣傳問題。嬰兒配方奶粉功能聲稱需經科學實驗證實,禁止明示或者暗示諸如益智、增強免疫力等虛假宣傳。”
畢井泉表示,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始終是食品安全監管的重中之重,從源頭、生產、出廠到銷售實行全過程嚴格監管。此外,根據食品安全法有關規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還啟動了嬰幼兒配方乳粉注冊工作,這是針對我國嬰幼兒配方乳粉這種特殊食品和市場狀況采取的特殊監管措施。
“相信外國人會買中國奶粉”
3月5日,在人民大會堂“部長通道”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被現場媒體問到“乳業”問題,他風趣地表示:“我相信,有一天外國人到中國旅游買中國奶粉。”
2016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嬰幼兒配方乳粉配方注冊管理辦法》規定,每家企業原則上不得超過3個配方系列9種產品。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奶粉“新政”正式實施后,或將迫使七成品牌逐漸退出市場,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今年公布的乳業“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修訂滅菌乳等液態奶產品標準,對原料使用作出更加嚴格的規定,劍指打造國產乳品品牌。
有媒體稱,給予韓長賦相信外國人將買國產奶底氣的,正是從管理到產業中看得見的進步。
2010年底,工信部、發改委、質檢總局聯合下發《關于在乳品行業開展項目(企業)審核清理工作的通知》,確定不符合條件的企業將被責令停止生產銷售、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依法撤銷或吊銷其生產許可證并公告名單。
業內數據顯示,在這場全國范圍的乳業清理中,20%至25%的小規模乳制品企業退出市場,有些地區的淘汰率甚至高達40%。
在淘汰的同時,是產量的提升。2015年,我國生鮮乳和乳制品產量分別達到3870.3萬噸、2782.5萬噸,總體規模僅次于印度和美國。乳品市場種類豐富、供應充足,人均奶類消費量折合生鮮乳達到36.1公斤,比2008年增加5.9公斤。奶業已成為現代農業和食品工業中最具活力、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
今年初,乳業“十三五”規劃出臺,明確提出要啟動國產乳品品牌營造行動,樹立優質品牌,重塑奶業形象,提振消費信心。
按照乳業“十三五”規劃目標,到2020年,我國乳業奶源自給率、100頭以上規模養殖比重將達70%;生鮮乳、乳制品、嬰幼兒配方乳品抽檢合格率將均達99%;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前十家國產品牌行業集中度將達80%。
經過不懈的努力,中國乳業將用品質再次征服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