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伊利聯合專業機構、權威媒體發布了《2018 伊利中國可持續消費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合作伙伴全球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發布的報告所述,8月1日被定為2018年地球生態超載日,這意味著地球生態系統當年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已被人類提前用盡。環境的惡化、資源的耗竭已讓人類的生存岌岌可危。
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囊括了自然、科學、技術、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理論和戰略。
“可持續的能力,代表了企業的未來領導力”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所說。
多年來,作為中國乳制品行業的龍頭企業,伊利始終秉承倡導可持續發展理念,致力于與全社會共同開創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
《報告》實現了在2017年研究基礎上的權威升級,通過全面了解公眾的可持續發展認知、態度與行為變化,以期對企業未來進一步提升可持續發展實踐及品牌認知、吸引消費者積極參與推動可持續發展起到關鍵性啟示作用。基于多項科學化的調研和分析,《報告》從消費者層面提出了五項重要發現。
首先,目前中國消費者的可持續消費意識呈現持續強化的趨勢,超過九成的中國消費者具備了一定的可持續消費意識;
其次,相較于男性,女性具備更高的可持續消費意識,收入、受教育程度在對可持續消費的關注度及理念認知上不存在差異;
再次,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消費者的可持續生活習慣正逐步形成;
然后,《報告》也清晰地指出,消費者在選購可持續產品時仍面臨一定困難;
最后,通過對比2017年的調研結果可得出,消費者對企業踐行社會責任議題的關注度呈上升趨勢。
連續兩年發布這項在可持續發展領域十分重要的報告,既體現了伊利作為社會責任領軍企業的使命與擔當,同時也為更多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推進可持續發展樹立了標桿。不僅如此,伊利始終堅持“厚度優于速度、行業繁榮勝于個體輝煌、社會價值大于商業財富”,率先探索出一條獨特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形成了“標準”+“體系”+“實踐”“三位一體”的推進模式。
“標準”:對標可持續發展全球最高標準
氣魄大方可成大,起點高才能至高。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來自于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是當前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伊利在可持續發展的標準制定上,著眼全球最高要求,以自身實際為出發點,重點聚焦可持續發展9大目標,切實保證了作為行業龍頭的引領性和開創性。
“體系”:創新升級可持續發展理念
2017年,伊利將“健康中國社會責任體系”升級為“共享健康可持續發展體系”。從“健康中國”到“共享健康”、從“社會責任”到“可持續發展”,伊利用實踐完成了兩大關鍵詞的升級,開創了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三個“第一”:行業內第一個加入聯合國全球契約的中國企業,第一個共享健康可持續發展體系,行業內第一個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落地的企業。
“實踐”:共享可持續發展紅利
在有節奏有目標的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同時,伊利主動承擔起作為產業鏈龍頭企業應有的責任,切實為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帶去245.65億元的金融支持,并踐行公益使命,跨越25個省區為貧困地區青少年改善營養水平。另外,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在內的伊利可持續發展實踐案例,由于行動的前瞻性及對整個產業鏈的帶動效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樣板”,收入了全球可持續發展成功經驗案例集。
隨著人類生存環境的逐步惡化,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已成為關乎子孫后代福祉的新征程。未來,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伊利將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持續落地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同時讓消費者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可持續發展中來,形成企業與消費者的持續互動,共享可持續發展紅利,創造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