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起事件的處理,不僅是相關企業知錯要改的問題,監管部門必須根據有關食品安全法規從嚴懲處。此次“海底撈”危機暴露出的后廚環境問題是如此嚴峻,有關部門在從嚴處罰、全面排查的同時,也要加緊推進中國餐飲業“廚房改革”的步伐,發揮社會的監督力量,讓消費者眼見為凈、吃得放心。
8月27日下午,海底撈官網發布聲明,表示對北京食藥監局的約談內容全部接受;同時將媒體和社會公眾指出的問題和建議,全部納入整改措施。8月25日,有媒體反映北京市“海底撈”部分餐廳存在老鼠爬竄、餐具清洗不到位等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之后,市食藥監局約談“海底撈”北京公司,對該公司旗下相關餐廳進行立案調查。
從媒體的暗訪中,消費者們看到了被自己吃到嘴里的東西,竟然可能從如此不堪的地方炮制出來,此時出離憤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就在輿論表示強烈斥責的同時,通過網絡可以發現有些食客竟表達了對“海底撈”的理解。還有媒體報道,在部分餐廳食品安全問題被曝光的次日,“海底撈”其他門店依然存在不少食客在店外等待用餐的紅火景象。
一向以細致入微的服務著稱的“海底撈”,此次能夠做到危機來臨而不亂,公關能力強被認為是重要原因。在暗訪被曝光后,“海底撈”大約在4小時后就迅速發布了道歉聲明。有分析指出,這樣的反應速度完全符合輿情處理的“黃金四小時”原則,有利于其危機公關的繼續跟進。
之后,“海底撈”及時將一個兼顧消費者、員工感情的處理方案公之于眾,在宣布關閉兩家涉事餐廳的同時,表示相關員工無需恐慌,主要責任由董事會承擔。有網友將“海底撈”的危機應對方案精煉為,“鍋我背、錯我改、員工我養”。“海底撈”強大的危機公關能力和“坦率”的態度,確實讓人有些措手不及,整個事件在其公關手段的作用下,也趨向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是,公關能力強大并不能改變這起事件的性質,此次“海底撈”危機是嚴重威脅消費者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對這起事件的處理,不僅是相關企業知錯要改的問題,監管部門必須根據有關食品安全法規從嚴懲處,必須根據相關餐廳實際經營情況依法處以高額罰款,只有這樣才能讓整個餐飲行業都警醒起來、行動起來。對于涉事餐廳的員工,恐怕也不是“海底撈”說養就能養的。
有關監管部門應該根據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考慮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對那些嚴重漠視消費者身體健康的無良從業者,處以最嚴厲的制裁手段。對涉事餐廳的員工,監管部門還應該考慮施以行業禁入處罰,某些行徑惡劣且被媒體抓了現行的從業人員,應讓其永遠失去從事食品生產經營工作的資格。
所謂“君子遠庖廚”,古人如此講,主要是因為聽到動物的哀叫,便不忍心吃肉了,所以要遠庖廚。我們決不能賦予古話以如此的新意——眼不見為凈,因此要遠庖廚。目前,食藥監部門正在全國推行“明廚亮灶”工程,讓中餐廚房從“閑人免進”變成攝像頭直播的“透明廚房”。此次“海底撈”危機暴露出的后廚環境問題是如此嚴峻,有關部門在從嚴處罰、全面排查的同時,也要加緊推進中國餐飲業“廚房改革”的步伐,發揮社會的監督力量,讓消費者眼見為凈、吃得放心。
食品安全是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食品安全不僅是餐飲業的命脈,也是社會民生的底線。所有關于食品安全的丑聞,都不能讓其輕易地消失于公眾的視野。監管部門要全力追責、推進改革,消費者也要摒棄見怪不怪的麻木態度,這樣才能把監督的壓力傳導至每一家企業、每一間餐廳,才能不斷筑牢食品安全防線,保障我們“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