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元被盜后又因驗證碼被“套”轉走8萬余元,銀行稱轉賬合規;同時段多人銀行卡疑被盜刷
吳先生收到這條購買理財產品的提示短信后,才發現銀行卡被盜刷。
昨日,吳先生(左一)在法庭上講述自己銀行卡內28萬元被盜刷的過程。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左燕燕 銀行卡遭盜刷后,卡內28萬余元被轉走的吳先生,認為銀行系統存在漏洞未盡安全保障義務,將招商銀行(27.250, -0.54, -1.94%)北京宣武門支行起訴至西城區人民法院,要求銀行全額賠償卡內金額及利息。昨日下午,該案在西城法院進行了二次開庭。
在案件庭審過程中,有三名自稱銀行卡被盜刷的證人出庭,稱他們的銀行卡也在幾乎同一時間被盜刷。此外吳先生發現,全國各地40余人的招商銀行卡也在此時間段疑被盜刷。就此招商銀行方面稱,吳先生手機卡可能被復制,對支付密碼和驗證碼缺少防范意識,應對后果承擔責任。
銀行卡28萬余元“失蹤”
據吳先生介紹,2015年10月底,他招商銀行儲蓄卡內28萬余元存款遭盜刷。
“20多萬剛存進卡里幾天時間,正準備給公司同事發工資。”吳先生回憶,10月23日下午6時許,他收到了招商銀行的提示短信,顯示銀行卡有購買理財產品的消費,但他并沒有進行過這項支付。
查看賬戶后吳先生發現,卡里原有的29萬元只剩9萬元,另外的20萬元于10月21日凌晨1點50分,在他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轉走,“卡和手機都在身上,然后錢就這么莫名沒了”。
吳先生說,他當時的第一反應是想把剩下的9萬元轉出,但顯示無法操作,這時他接到自稱招商銀行理財經理的電話,告知銀行卡遭盜刷已被鎖定,需告訴對方動態驗證碼才可以進行轉移。
“平時我肯定不相信這個電話,但當時我卡里的20萬已經沒了,對方了解得很清楚,我才會信以為真告訴了他”,當吳先生幾分鐘后再次查看時,他卡內剩余的8萬多存款也被轉走。
意識到受騙,吳先生撥打了招行客服電話,將卡凍結并向警方報案。經核查,吳先生銀行卡共有288821元被轉移到其他陌生賬戶。
銀行稱轉賬過程符合約定
此后幾天吳先生發現,幾乎同一時間,和他一樣存款被盜轉的招行儲戶還有不少人。此后由于案件遲遲沒有進展,部分儲戶來到招商銀行北京分行協商此事,銀行拒絕賠償,于是吳先生將招商銀行訴至法院,以銀行系統存在漏洞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為由,要求銀行全額賠償卡內金額及利息(截止到實際支付日)。
昨日的庭審中,招商銀行代理人表示,吳先生幾次涉訴的轉賬行為,均是通過手機裝載的軟件(招行APP)和網上銀行短信驗證碼進行操作。在此過程中,銀行依據收到的指令,通過正確的短信驗證碼和密碼進行轉賬,整個過程符合雙方合同約定,不存在違約。
招商銀行代理人認為,吳先生沒有對其銀行卡支付密碼和動態驗證碼進行妥善保護,應對本案的后果承擔全部責任。該代理人同時強調,在沒有對案件事實調查清楚情況下,一旦客戶否認是本人交易,法院即判決銀行承擔責任,對銀行方面不公,“容易引發道德風險,并且產生傳導效應”。
該案當庭未宣判,雙方也未達成調解意向。
■ 庭審交鋒
吳先生律師:20萬被轉“毫不知情”
吳先生的代理律師劉仁堂認為,2003年開始,吳先生在被告處開立銀行卡儲蓄存款賬戶,根據交易流水記錄,可以確認其賬戶自正式開立到2015年10月21日之前,一直在正常使用,并無任何異常。
“吳先生沒有丟失過銀行卡或者手機、身份證件,卡內的20萬元多次被轉走,他本人對此毫不知情,也沒有任何操作,更沒有接收到動態驗證碼。”劉仁堂說,2015年10月23日,吳先生發現被盜刷后及時想轉移剩余的9萬元,發現無法操作,在極度慌亂情況下告訴了動態驗證碼而再次被盜刷,這也驗證了其密碼并未泄露,手機可以正常使用。
此外,吳先生資金賬戶明細證據中,出現了剩余9萬元的增加、減少、再增加的往來記錄,而本人卻完全不知情,這也證明了被告或者第三方直接操作了原告的資金賬戶。被告作為商業銀行,應當嚴格履行相關義務,保障原告的資金安全。
銀行代理人:懷疑手機卡被復制
“銀行密碼和短信驗證碼,可以比喻成銀行卡存款的鑰匙,基于交易效率和交易規則,銀行通過網絡審核鑰匙是否正確,卻無法核實客戶將鑰匙丟失或者借給他人等因素。”招商銀行代理人介紹,通過手機軟件和網上銀行短信驗證碼進行轉賬匯款,可在不同時間實現多部手機多個地點多人次的網絡交易。不同于實體卡,后臺不能從交易發生地,銀行卡持有人的所在地,持有人在爭議發生后出具銀行卡,來推定是否是本人的交易。
招商銀行代理人還推測稱,吳先生移動電話清單顯示,其有一通電話顯示位置在南京,當時吳先生本人在北京,同一手機在同一時間顯示為不同城市,可能是手機卡被復制,發送的短信均會被兩個手機同時收到,導致密碼等信息被泄露。
被告代理人還認為,亦有可能吳先生在日常操做中,登錄了釣魚網站,中了木馬病毒,導致信息被竊取。但對于手機卡被復制的說法,吳先生并不認同。
■ 庭審現場
證人出庭指認銀行“系統風險”
同時間段40余人銀行卡疑被盜刷,部分事主通過訴訟挽回損失
昨日審理過程中,有三名與吳先生有相似經歷的證人,當庭講述自己招商銀行卡被盜刷情況。
北京儲戶郭先生是一名支付公司的技術人員,平時非常注意銀行卡賬戶密碼安全,2015年10月20日晚,同樣在沒有收到任何短信提醒和驗證的情況下,被盜刷20萬元。
“這個錢我也是剛轉卡里幾天時間,準備給父母買房付首付用的。”郭先生說道,“其實如果是詐騙分子打了詐騙電話,我主動把錢匯給別人,那都無話可說,但是這個事情我壓根什么都不知道。”
郭先生后將招商銀行訴至法院,2016年8月,朝陽法院作出判決,要求銀行賠償其存款損失20萬元。對此份判決,招商銀行表示不服,選擇上訴。
“最近我更新招行APP發現,系統更新后,增加了人臉識別和常用設備保護等功能。”郭先生介紹說,現在這個“常用設備保護”,可以備注我最近使用的手機型號和常住地,說明招行也意識到自己系統存在一定的風險。
記者了解到,原告吳先生通過網絡接觸到其他事主,共計40余人,除北京外,被盜轉存款的招商銀行儲戶還來自南京、武漢、深圳等多地,均是在2015年10月20日到21日,在沒有收到驗證碼、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盜刷,轉賬至“趙啦啦”、“劉迎”等人的賬戶,被盜金額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
儲戶們認為,自己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存款被轉走,銀行應該承擔賠償責任,目前部分事主已選擇通過訴訟途徑挽回經濟損失。“這些還只是我們能聯系上的,我相信還有其他人受害,”吳先生說,銀行卡手機支付越來越便捷的同時,銀行理應將客戶的賬戶安全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