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里行、中國質量報聯合報道:
苦惱、心酸、落寞、不甘……種種情緒涌上心頭,很多人在提及“OEM貼牌生產”時總會在腦海中浮現一些消極的詞語,似乎貼牌生產對企業進行自身品牌的長期打造沒有一絲一毫的正面積極作用。在絕大多數人觀點中,OEM貼牌生產體現了企業力不從心、無能為力的表現和狀態,認為表面上看到的規模擴張、成本降低等短期優勢掩蓋不了背后長期的虛弱和隱患。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但是它還不夠全面。
江蘇陽光集團創建于1986年,是中國毛紡行業內生產規模最大、花色品種最多、產品品質最優、科技含量最高、技術裝備最好的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陽光”已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著名品牌。近年來,江蘇陽光集團積極推進質量與品牌雙提升,已躋身世界同行榜單前列。
值得一贊的是,陽光還是全球最大的毛紡生產企業和高檔服裝生產加工基地。是的,不要感到詫異,陽光這樣的行業龍頭企業至今也有為國際一線品牌做貼牌代工的業務,在陽光人看來貼牌代工的經歷是十分可貴的。
2017年11月的某天清晨,記者跟隨質檢總局“質量提升媒體行”采訪團來到江蘇陽光集團,揭開了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代加工往往對質量要求更高
董事長陳麗芬向我們講述了集團發展和壯大的成長史,在這過程中記者對陳總提到的為國際一線品牌貼牌生產產生了濃厚興趣。
“貼牌生產這個困惑是每一個中國企業在打造自主創新品牌過程中都存在的,給一線品牌做貼牌生產是打造自主品牌的必經之路。” 陽光集團辦公室主任蘇堅回答。她還告訴記者,貼牌加工對企業來講并不一定都是壞處。
她舉了一個例子,很多人買了國際一線品牌服裝,比如burberry。當得知是由陽光生產的,心理就會有一千個不樂意。但事實上,正因是陽光生產的消費者才應該更信任,因為更有質量保障。
這是因為國際一線品牌往往有這樣根深蒂固的觀念,他們將自己的服裝加工企業視為“親兒子”,而中國國內的代工企業卻連隔壁家老王的兒子都不算。同樣犯了一點點錯誤的產品,他自己的“親兒子”就可以被原諒,而我們國內企業肯定是不允許的,任何差錯都不能被原諒。
“所以從這個原因來講,買到陽光集團生產的產品應該感到幸運和滿足,我們產品的質量是絕對過關的。”
把產品當作精密儀器來做
既然我們有條件也有能力把質量做好,那為什么還要合作呢?記者提出了疑問。
據介紹,曾經的BOSS給陽光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寶鋼集團在全球鋼鐵行業是數一數二的地位,但是每年還必須有2萬噸鋼供應給日本,為什么?因為日本人對用鋼是最挑剔的,如果寶鋼在給日本交差的時候,他們還能挑出毛病,說明這批鋼還有提升的空間。如果企業自身也覺得BOSS提出的問題是在理的,有意義的,證明自身生產的產品還不夠完美。
這個例子讓全體陽光人獲益良多。所以,“精益求精”成了陽光人不懈地追求。 一直以來,“把產品當作精密儀器來做”是江蘇陽光集團的質量價值理念,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讓江蘇陽光集團從原來的鄉鎮企業,做到了今天的世界品牌。
實際上,“把產品當作精密儀器來做”也是在為國際品牌貼牌的過程中學來的。
“當時,海爾作為世界名牌走出國門之時,溫家寶總理也對陽光集團寄予厚望,他希望陽光就是下一個沖出世界的品牌。”蘇堅提起這段經歷,眼眶有些濕潤。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就是給一線品牌做嫁衣。“跟BOSS合作,民族企業自己也會受益。每年陽光會送骨干的員工去他們的總部學習、培訓。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做衣服也要當精密儀器一樣來做。一顆紐扣在哪個位置、縫幾針、怎么縫都有講究,而非看心情隨意地操作,這是我們在他們身上學到的。”
低成本地汲取國際先進經驗
陽光集團一直都有代加工業務,對“陽光”來講,賺取加工費是給國際名牌貼牌生產的小收獲,主要目的是進入國際名牌的供應鏈,銷售“陽光”的面料,同時低成本地、源源不斷地汲取、學習國際一線品牌先進前沿的工藝技術和管理經驗,為“陽光”創建自主高端品牌打基礎。
為他人做嫁衣的同時中國企業自身的門檻和條件也在增高。“在金融危機之前,有些國際大牌來找我們做貼牌,甚至可以是來料加工(是指外商提供全部原材料、輔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和包裝物料,必要時提供設備)。但是金融危機以后,我們也擺譜了。外國企業讓我們做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面料。你可以提要求,但必須用我們的面料。”講這段話的時候蘇堅格外自信,眼眶和神情皆飽含著對民族企業的信心。
中國企業在給別人做嫁衣的時候,也在慢慢增加本土企業交易、談判的資格和籌碼。中國品牌形成國際品牌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這條路沒有捷徑,只能一往無前,從質量走起,因為品牌的基礎就是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