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質量的逐步提高,人們手里的閑錢也越來越充足,很多人學會了用“理財”賺錢。但在理財道路上,高利潤高回報賺錢的機會多,但同時風險也多。
《中國質量萬里行》盤點了近期消費者投訴較為集中的問題,總結出了理財中的一些不可不防的“忽悠”,謹防被Duang!
1.享受房貸優惠先交咨詢費。
現今,央行降息,貸款利率下降,不少買房認為買房壓力會減輕些,于是便趁這時機買房。
某俱樂部會員肖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兒子今年大學畢業,想提前為兒子買好結婚房,前期經過幾個月的看房,同時在銀行辦理個人住房貸款,但是某銀行以“是否享受首套房利率8.5折”
為由,要求肖先生交付近千元的咨詢費。
《中國質量萬里行》建議:銀行的這種在個人按揭貸款業務中出現的捆綁銷售、亂收費等情況,是違法的。肖先生可以向當地銀監局進行投訴維護消費者權益。
2.保險到期后仍“被保險”。
很多人只買了1~2年期的保險產品,誰知到期后卻“被保險”,被自動續保,保險公司仍從銀行卡上劃保費,實在很無奈。
《中國質量萬里行》建議:一般短期類的保險產品,都有到期自動續保的條款。如果保險到期后,消費者不想續保,那就一定要向保險公司提出申請。
另外,在投保時,最好專門辦理一張交保費的銀行卡,就算忘記了申請停止續保,保險公司也轉不了錢。
3.汽車保險“無責不賠”。
現今,私家車多了,很多車主為了保障,買車時就把車險買上。剛開始保險公司都很熱情地向消費者推銷車險產品,而在理賠過程中卻把條款、附加條款等作為拒賠的理由,這讓很多車主萬般無奈。
《中國質量萬里行》建議:首先車主購買車險產品時,盡量選擇理賠服務好的信譽較好的保險機構的。其次,在遇到拒賠問題時,不要輕易放棄維權,可以通過法律途徑或尋找專業人士幫助維護權益。
4.“高收益”“高分紅”等促銷忽悠。
如今,市場上各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也日益加強,理財產品的數量增多,高收益、高分紅、有獎,節日專屬理財產品等的促銷方式,吸引了投資者的眼球。面臨如此多的理財產品,投資者眼花繚亂,盲目從眾理財的失敗案例屢屢出現。
《中國質量萬里行》建議:任何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一定要看對眼,適不適合自己很重要。穩健型投資者,可以多關注像國債、銀行保本類理財產品、貨幣基金等;激進型投資者,可以關注套利基金、股票定增、海外地產基金等,尋找專業第三方機構幫助配置,把控風險。
5.理財產品到期不等于到賬。
理財產品到期后資金屢屢不到賬的情況已成為常事,很多投資者也很無奈。在資金沒到賬的幾天內,這筆資金既享受不到理財產品的收益,因為產品已到期;又沒能享受到活期利息,因為錢還沒有打到活期賬戶中。
《中國質量萬里行》建議: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盡量選擇誠信好的理財機構,或者與機構簽訂好合同,約定好資金到賬時間。另外,也盡量選擇募集期短的理財產品,避免募集期和清算期時間過長,而浪費不少投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