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不是影視劇,也不是講故事會,廣告對市場競爭、百姓消費行為等都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因此有關部門要求,廣告必須真實、客觀。
虛假違法廣告無處不在
日前,佳潔士因其雙效炫白牙膏構成虛假廣告被罰603萬元,成為迄今最大的虛假廣告罰單。但近日記者檢索發現,多家視頻網站上仍可觀看到這條廣告。
為此,《中國質量萬里行》梳理了近些年來一些“著名”的虛假廣告,消費者從中可看到自己是否曾“栽”在里面。虛假廣告的手法主要有:明星+PS,日化洗滌領域,常借人氣高的明星代言,并將PS等特效技術應用于廣告標的物,通過對比試驗誤導消費者;“專家”、“患者”
現身說法,為食品保健品編“故事”,夸大保健食品功效或用食品冒充保健食品;變身“洋機構”,生造一個“洋身份”騙取信任;或者隱藏于二維碼等移動新媒體中,在網站、廣告標識牌等載體上發布。
專家認為,增強企業的信用自律意識,完善全社會的信用體系,是解決假冒偽劣、虛假宣傳等不誠信行為的治本之策。
虛假廣告三大招
2015年1月國家工商總局公布了2014年共查處虛假廣告、虛假宣傳和虛假表示案件,共計2.67萬件。而近5年虛假廣告、虛假宣傳和虛假表示案件量在總量中占比逐步上升。
無論你是否留意,其實虛假廣告一直充斥在你我身邊。
2007年,由相聲演員郭德綱代言的“藏秘排油茶”廣告因涉嫌虛假宣傳被立案調查;2010年成龍代言的霸王兩款洗發液被國家食藥監局定性虛假宣傳;2014年,“全國銷量領先的紅罐涼茶改名加多寶”、“中國每賣10罐涼茶7罐加多寶”等廣告語構成不正當競爭虛假宣傳……工商部門的相關人士表示,醫藥保健、食品酒類、化妝美容、教育培訓、房產銷售、旅游服務和金融服務等都是廣告監督執法的重點領域。其實細心的消費者不難發現,虛假廣告常用的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明星+PS,為日化美容產品造“效果”。據業內人士介紹,在日化洗滌領域,將PS等特效技術應用于廣告標的物,通過所謂對比試驗誤導消費者的現象很常見;2.“專家”“患者”現身,為食品保健品編“故事”。在不少保健食品廣告中,所謂“專家”“患者”以現身說法方式誘導消費者的行為不在少數。通常手法是夸大保健食品的功效,或用食品冒充保健食品;3.傍“名醫”推薦醫療服務。
不少民營醫院和假藥網站都在自己網站上,故意“傍上”名醫或名醫院為其站臺。
虛假廣告跟監管“躲貓貓”
我國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中對廣告的真實性都做出了規定,但虛假廣告總會你有政策法規,我有對策花樣,玩出眾多“變種”,導致監管部門雖頻頻“亮劍”,卻難及時逮著“躲貓貓”的虛假廣告。
招數一:藏身二維碼。隨著技術的更新,不少虛假廣告將自己隱藏于二維碼等移動新媒體中,在網站、廣告標識牌等載體上發布。
招數二:化身“講座”。現在打開電視,有很多健康養生節目,以新聞報道、講座、講壇等形式,主持人和專家、名醫介紹“神藥”療效,具有很大的欺騙性。有業內人士介紹,過去醫療服務類的廣告監管重點是有醫療廣告審查證明,現在都是“變相廣告”。
招數三:變身“洋機構”。現今,很多機構利用生造一個“洋身份”騙取消費者的信任。
完善“黑名單”制度
互聯網時代還需要創新監管方式。據了解,搜索引擎已成為許多虛假廣告的背后“推手”。如,一些民營醫院、假藥網站,通過“競價排名-二級域名-虛假網站”進行虛假宣傳的現象需嚴查。專家建議,出臺互聯網廣告監督管理辦法,明確有償推廣或競價排名的“廣告”屬性并進行嚴管。
此外,現在違法廣告中不乏“游擊隊”,被監管部門“點名”,換個“馬甲”挪個地方再賣,“一個省騙一次,還可以騙30年”。有媒體報道稱,曾有一個企業的違法廣告,6年來20多次遭到地方監管部門查處,多次被暫停銷售。對這樣的現象,專家建議,應完善“黑名單”制度,建立全國聯動的執法和懲戒制度,讓這些商戶的不良信息上網,讓“黑名單”企業曬在陽光下。
專家認為,增強企業的信用自律意識,完善全社會的信用體系,是解決假冒偽劣、虛假宣傳等不誠信行為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