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鄉隨俗是旅行中的一個規則,尊重當地的習慣,可能會讓旅行者收獲一份尊重,更重要的是能讓一個種群獲得認可。小費就是入鄉隨俗的一個具體表現,出行前了解一些目的地的小費情況,可以讓自己在旅行中更多一些自信與從容,免得唐突與尷尬破壞了好心情。
小費的英文Tips據說是ToInsurePromptService頭字母的拼寫,也說明了支付小費的習慣起源于英國,隨著歐美國家的殖民及其旅行者走遍全球,小費便成了某種約定俗成的習慣。特別是近代至現代,歐美國家的賬單非常清楚,商品價值多少,賦稅甚至清楚到省稅多少、國稅多少,當接受到人的服務時,就理所應當支付小費。其實中國古代也有給小費的習慣,我們當時管這叫賞錢,賞賜給店小二、書童、仆人等等,但現代我們的賬單只有一個數字,賦稅多少都不清楚,通常會認為既然都付款了,就應該提供優質的服務,服務自然已經被包含在付款中。不過,隨著歐美入境游客的增加,有些小費習慣也被帶進了中國。
但是,如何給小費,什么場合給小費,哪些國家需要給,給多少,還真讓人感到有些煩惱,畢竟小費的支付只是習慣,并沒有明文規定。給少了,會被認為不夠紳士、沒有禮貌,給多了,又會被認為是土豪、粗魯的暴發戶。以下綜合小編這些年的旅行經驗,稍作總結一些關于小費的情況。
餐館
快餐館、自取方式的咖啡店、自助餐館,不需要付小費。雖然有的這類餐館也會在款臺處放一個TIPS的盒子,但是否支付完全取決于買單者的心情,不支付也沒人說什么。
正餐館、有人服務的咖啡館,有些國家則必須支付小費。美國、加拿大所處的北美,餐館服務員基本沒有工資,完全靠客人的小費生存,一般需要支付15%左右的小費。
德國、法國等大部分歐洲國家也需要付小費,通常在5%~10%,很多時候只需將找的零錢留下做小費即可,但多付些至10%,服務員會非常高興,道別語也會由“Thanks”變成“Haveaniceday”。歐洲也有例外,瑞士則完全不需要支付小費。其他需要支付小費的國家還有泰國、菲律賓、印尼、印度等等,但大多限于當地的西餐館,本地餐館可以不付小費。
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新西蘭、臺灣地區則不需要小費。通常,餐館越高級,就越需要付小費,小費的金額也越高。
以中東遍地黃金的阿聯酋和卡塔爾為例,有些高檔場所的小費完全有必要超過25%!
外賣送餐服務需要支付小費。
歐美大多國家都是這個規矩。
酒店
行李送房、行李員幫忙提行李,大多數國家要支付小費,即使是中國。歐美國家金額大多在2~5美元,多無上限,取決于滿意程度。其他國家則看當地貨幣的價值程度,比如中國支付10元人民幣以上即可,而印度50盧比就可以了。
客房清潔服務,歐美國家需要支付小費,可在床頭留下2美元。此類小費應該留紙幣,而不是硬幣,如果留下的是硬幣,不但不被接受,還會被認為是粗魯、沒有禮貌的表現。
出租車
北美國家需要支付10%左右的小費,大部分歐洲國家出租車司機會不找零錢,客人會默認此為小費。如果酒店行李員替預訂的出租車,最好也付點小費,1~2美元即可,也算是對別人服務的一種感激吧。
導游、團車司機
團隊的導游及司機,在歐美國家需要支付小費,大概金額在每人每天3-5美元。同樣,景點的導游,即使付過了導游費,也最好再額外付給導游本人一些小費,金額在每人每次講解2美元左右。
理發、休閑等服務
北美理發時需要付5%~10%小費,其他國家每次支付1~2美元左右即可,按摩時也是如此。在印度洗手間,可能會有人殷勤地送上紙巾,如果接受,便要支付10~20盧比的小費。所以在外旅行,最好不要隨便接受別人的東西。
除了現金,信用卡也可以支付小費,如果機器打印出的信用卡簽單中有TIPS一項,客人可以在上面填寫支付小費的金額,將此金額與消費額相加,在總金額欄上填上,再簽上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
有些國外餐廳通常已經在消費額里加上服務費,并已注明,那就無須再另外填寫小費。
在外旅行,付小費一定要依照當地習俗,否則便會鬧出許多笑話。有個同事去美國,在中餐館只吃了一碗面,他想一碗面不需要付小費,當他離開時,被服務員追至門口,“先生,您對我的服務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嗎?”我那同事大紅著臉,乖乖地拿出了應付的小費。
還有美國同事來北京,在酒店里只付了行李員1元人民幣,當場遭到拒絕。
而有些就不是笑話了,會給同一個族群的下一批旅行者帶來不必要的定式印象。結賬的時候,餐館服務員特意用英文在賬單上寫,“請支付15%的服務費!”;在溫哥華時,中餐館的服務員站在門口,用清楚的漢語提醒,離店時請不要忘記支付小費;在紐約的餐館,服務員直接將計算好的服務費,用筆寫在餐費旁邊,并計算好相加在一起的總費用。一定是之前有許多人來此就餐時沒有支付小費,以至于服務生采取了這些種提醒方式。
畢竟我們在國內沒有支付小費的習俗,可能有些人是忘記了,沒有什么可責怪的,但既然是旅行,還是切記入鄉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