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木地板是家裝中的重要家居建材,但許多消費者在選購實木地板的時候,存在不少誤區。以下這些實木地板選購誤區,你知道嗎?
材質:由重量、價位決定其好壞?
材質是消費者選購實木地板時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存在的錯誤認識也最為突出。絕大多數消費者認為,樹種越名貴,地板價格越高,甚至地板重量越重,地板質量自然越好。因而有的消費者在選購木地板時采用了稱重量的方法來決定購買地板的品種,其實不然。樹種的名貴與材性的穩定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而木材的重量與其保溫、調濕及沖擊緩和性能成反比。應用在木地板上的樹種,除了應滿足其本身氣干密度針葉樹木材不低于0.32g/cm3、闊葉樹木材不低于0.50g/cm3外,木材的穩定性應是判斷木地板材質好壞最重要的參考依據。良好的穩定性能,可避免木地板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出現瓢、扭、彎、裂、拱、響等現象。
尺寸大小:規格越大越好?
這也是目前選擇木地板較為突出的誤區。近幾年,市場上供應的大規格木地板因其新穎美觀而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并逐漸占據了消費主流,從而導致地板規格越做越大,越加工越厚。眾所周知,熱脹冷縮是物質的固有特性,木材同樣如此。規格過大超厚會造成材料內部應力增加,抗變形能力下降。一般來講,選擇地板時,其規格尺寸應盡量控制在910mm×90mm×18mm以內,宜短不宜長,宜窄不宜寬。
含水率:越低越好?
目前的普遍認知是:地板含水率的偏高可能會引起鋪裝后的變形。因此,消費者在選購地板時,比較喜愛選擇那些含水率較低的材料,甚至認為含水率越低越好,殊不知這也是當今選購甚至在生產木地板時存在的一個較大誤區。含水率作為實木地板內在質量最重要的參數指標,對后期的安裝使用、維護保養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木材固有的特性來講,含水率并非越低或越高越好,而應根據其使用環境來決定。2002年新的實木地板國家標準也對實木地板的含水率指標進行了適當的調整,由原來的8%-13%調整為新標準的7%左右各區平衡含水率。一般而言,地板的含水率指數稍低于當地的平衡含水率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