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日益壯大的老年群體帶動了老年商品旺盛的消費需求,由于老年人認知能力弱、信息不對稱等因素,使得老年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極易受到損害,尤其在保健品等消費領域表現明顯。
陷阱
保健品到底有著怎樣的“魔力”,竟讓眾多“歷經滄桑、閱歷豐富”的老年人頻頻上當?很多不法商家的手段也是層出不窮。
一、是舉辦“健康講座”。不法商家租用背街小巷的民宅,或者酒店、賓館等場所舉辦免費“健康講座”,以健康養生為切入點,滲透某某保健品的神奇效果,然后以“贈藥”、“送紀念品”等手段誘導消費者購買。
二、是以“買一退一”銷售模式進行誘惑。某些商家在消費者第一次購買時承諾下次退回所有費用,如此循環多次,有時還多退點費用,讓消費者嘗到幾次甜頭,最后游說消費者購買大金額商品后,銷售商就消失了。
三、是“名醫義診”。打著“名醫義診”的旗號,讓銷售人員穿上白大褂充當“名醫”,用虛假的檢查結果欺騙消費者,最終誘騙消費者購買產品。
四、是免費抽獎活動。采用“免費抽獎”等促銷手段,讓消費者得到“優惠購買某某保健品”的大獎。有的還雇用“托兒”在旁煽風點火,誘使消費者大量購買。
五、是免費旅游。部分商家通過發放宣傳單,稱免費一日游、二日游等誘惑消費者,隨后在旅途中趁機宣傳產品。
六、是利用國家政策銷售。不少商家以政府開展的“愛眼工程”、“愛耳活動”等為契機,號稱向老年人發放福利,實際卻是以免費的名義銷售高額的保健品。
七、是廣告宣傳。通過非正規報紙或自制小報,宣傳產品的作用和功效,并稱“先來先買”、“免費送午餐、交通費”等來引誘老年人,進而兜售高價保健品。
八、是免費試用。某些企業先是向老年人宣稱是新產品上市免費試用,并登記老年人相關信息和聯系方式,而后通過電話回訪的方式,誘導老年人參加推介會并購買產品。
九、是“電視直銷”夸大宣傳。電視、網絡上部分直銷節目對沒有批準文號的所謂“保健食品”進行夸大宣傳,用電腦技術改變屏幕中演員的形象,誘導消費者購買昂貴的不合格產品。
十、是電話營銷打親情牌。銷售人員先通過電話和老年人溝通感情,電話那頭親熱稱呼你“叔叔、阿姨”的人,只是為了賺你口袋里的錢。
警惕
保健品“坑老”問題由來已久,相關部門也在查處打擊,可為什么這類騙局屢打不絕呢?對此,消費者需要提高警惕。
一、警惕保健品推銷陷阱。保健品推銷方式多種多樣,老年消費者要充分認識保健品推銷的各種手段,不為“小恩小惠”、“親情滲透”所迷惑,選擇到證照齊全的商場、超市、大藥房購買保健品,不要光顧無證無照的“健康咨詢”、“養老服務”等機構接受所謂的“免費體驗”等多項活動。不要輕信某些保健食品的宣傳功用,多與子女溝通商量,購買貨真價實的保健食品,以頤養天年。子女要多關愛老人,及時傳遞保健品營銷陷阱信息,定期督促老人體檢,積極幫助老人選擇正確的健康養生食物與方法,從根本上引導老年人正確合理消費。
二、保健食品不是藥品,不能替代藥品使用。一些具有輔助降壓、降脂、降糖功能的保健食品只有降低疾病風險的輔助保健作用,不能代替藥品使用,患者須根據情況,慎重選擇,以免延誤病情,造成嚴重的后果。
三、選擇保健食品,必須針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任何保健食品都有一定的適宜人群,有的還標注不適宜人群,消費者在選擇時應該也必須加以注意。要根據產品聲稱的保健功能,結合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選擇保健食品,尤其是老年體弱者、慢性病患者、兒童及青少年、孕婦等特定人群,在選擇保健食品時要謹慎。
四、購買保健食品,須認準保健食品標志和批準文號。保健食品外包裝的左上方有明顯的“藍帽子”標識,下方為保健食品批準文號,背面有“本品不能替代藥物”的提示。國產保健食品為“衛食健字第X號”或“國字健食第X號”,進口保健食品為“衛進食健字第X號”。而藥品的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具有治療作用。如無法辨別,可登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門戶網站(www.sfda.gov.cn)在“數據查詢”欄目查詢。
五、養成保存證據的習慣。務必索取并妥善保存購買發票、宣傳單等憑證,若參加養生俱樂部要注意簽定書面協議并約定違約條款,一旦自身權益受到損害,可將協議、發票等作為維權證據。如遇消費糾紛,可首先與經營者交涉,交涉不成的,可向相關部門進行投訴。
防范
究其根源,保健品“坑老”騙局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需謀求形成合力。
有些老人未必不知道保健品銷售是沖著錢來的,也未必不知道保健品并不是藥品,但他們還是愿意花這冤枉錢買份“陪伴”、買份“孝道”。
專家提醒,老年人自身應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充分了解,樹立對保健品的科學認識,理性選擇保健品,通過正規途徑購買,認準國家批準的保健食品“小藍帽”標志,不要選擇流動的未注冊公司的產品。
一些保健品企業瞄準老年人缺乏子女關愛、對人戒備心理差的軟肋,精心設置“親情陷阱”。毫無疑問,這種行為應當譴責,但同時也帶來警醒:如果不是一些子女的關愛意識淡薄,再高明的“跪地營銷”和“親情洗腦”也不至于乘虛而入。說到底,子女和家庭的關愛才是老人更需要的“保健品”。子女也不妨多學習借鑒保健品銷售者善于分析老人精神和心理、嘗試打開老人心扉、貼心陪伴老人的一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