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吳先生接到一個自稱某快遞公司的電話,說他的快遞在運輸過程中被檢出新冠陽性,整車快遞都要銷毀,要對他進行賠付,這是怎么回事呢?
詐騙新套路:快遞檢出陽性
這個所謂的快遞公司工作人員在跟吳先生核對了快遞單號等有關信息后,讓他掃一個二維碼,填寫銀行賬號密碼驗證碼等信息,結果顯示驗證碼超時。對方又讓他下載一個手機App,進行遠程直播,指引他一步步操作。
吳先生照做之后,發現他的賬戶出現6筆網絡支付記錄,總計超過10萬元。民警表示,這類詐騙,騙子會說事主有一個快遞出現了問題,比如損毀,會主動進行理賠。然后騙子有專人去指引事主,一步一步進行操作,比如加一個QQ或下載一個軟件程序,點一個網絡鏈接之類的。這些詐騙伎倆,其實是“換湯不換藥”。
《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消費者,在接到自稱網店、快遞理賠電話時,一定要提高警惕,而短信驗證碼是資金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驗證碼誰要都不能給。
“陽性快遞”真會傳染人嗎?
前段時間,北京中關村街道某居民在收到快遞兩周后,內包裝檢測出核酸陽性,該快遞來自于內蒙古錫林郭勒。北京海淀疾控部門稱,中關村街道的這一“陽性快遞”基因片段呈陽性,只能證明包裹曾被病毒污染過,至于病毒是否有活性和傳染性,還無法得出結論,需要到國家頂級的實驗室進行培養才能知道。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物傳人”被認為是一種病毒傳播方式。那么,檢測呈陽性的快遞包裹到底能不能傳染人嗎?我們該怎樣以科學的研究為依據,做出更精準的防控呢?對此,各地疾控部門也相繼發出提醒,快遞轉運過程要做好消殺工作,消費者盡量不要把外包裝帶入室內。
有專家表示,核酸檢測不僅活病毒可以檢測出來陽性,如果病毒失去活力,不具有感染性了,它依然能夠檢測出有病毒的核酸,快遞經過了長距離以及較長的時間運輸,表面有活的冠狀病毒的可能性比較小。
而對于新冠病毒的存活時間,《柳葉刀》雜志去年曾刊載過一項研究,在溫度22攝氏度、濕度65%的環境下,新冠病毒在印刷品和薄紙表面只能存活3小時,在衣物上可存活2天。
至于快遞能不能傳染人,中國疾控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張流波在此前發布會上表示,這必須滿足快遞被污染、病毒還存活、人收快遞時被污染三大條件。
廣東省突發事件衛生應急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趙衛表示,通過陽性的快遞傳播給人,這種可能性在理論上是存在的,但是我們通過它的傳播途徑以及病毒在干燥物體表面存活的時間綜合來看,通過陽性快遞傳播給人的可能性比較小。快遞如果來自于低風險地區,可以直接把它打開,沒有問題。但是快遞如果來自于中高風險的地區,可以在封口處噴酒精。
在趙衛看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取快遞、拆快遞時都不必緊張,但對于境外和中高風險地區發來的快遞,則需要保持足夠警惕,采取必要的消毒、洗手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