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付式消費:明智抉擇 理性為先
2025-03-14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近年來,預付式消費模式在娛樂、教育、健身、美容美發(fā)、餐飲等服務行業(yè)中愈發(fā)普遍。這種先付款后享受服務的消費方式,在為消費者帶來便利與優(yōu)惠的同時,也潛藏著諸多不容忽視的風險。
一位消費者在整理預付卡。中新社發(fā) 蒙鐘德/攝
預付式消費風險需警惕
預付式消費模式要求消費者在享受服務前先行支付費用。這種模式在刺激消費的同時,也伴隨著一系列風險。《中國質量萬里行》聯(lián)合新浪黑貓投訴平臺的數據顯示,2024年預付式消費領域共接到投訴5.7萬單。消費者普遍反映,在充值后遭遇店家突然關店跑路的情況,尤其是在網上下單后,發(fā)現店家已關閉,導致資金無法追回。此類投訴案件的大幅增加,引發(fā)了消費者對預付式消費模式的廣泛擔憂。消費者在選擇預付式消費時,必須提高警惕。
商家選擇需謹慎。消費者在選擇預付式消費時,應深入了解企業(yè)或經營店鋪的經營規(guī)模、市場口碑和社會信譽。不良商家可能會利用預付式消費模式圈錢后跑路,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因此,消費者在選擇商家時,應進行充分的調查和了解,如查看企業(yè)注冊信息、經營許可證、消費者評價等,避免陷入陷阱。
要理性充值,避免大額投入。消費者應理性對待預付式消費中的充值金額,避免一次性投入過多資金,尤其是對那些金額巨大、服務期限過長的項目要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商家出現經營問題或服務質量下滑,消費者的損失將難以彌補。建議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和經濟狀況,合理規(guī)劃充值金額。
關注商家動態(tài),防范關門跑路。消費者應保持一定的消費頻率,以便及時了解商家的經營現狀。同時,應通過不同渠道關注商家的實時動態(tài),如關注商家的社交媒體賬號、查看網絡平臺的評論等。一旦發(fā)現商家有經營異常或存在“閉店跑路”的跡象,應立即停止繼續(xù)充值,并向有關部門舉報,以維護自身權益。
警惕職業(yè)閉店人陷阱
職業(yè)閉店人是一群專門策劃閉店方案、實施閉店行為,并處理經營者遺留維權糾紛的群體。他們通常會利用經營不善即將關門的商家,聯(lián)合開展低價促銷充值活動,吸收更多預付資金并挪用轉移,然后一夜之間關門歇業(yè),使消費者陷入維權困境。
為了防范惡意促銷,消費者在面對商家的預付式消費促銷時,應保持冷靜和理性,切勿因貪圖優(yōu)惠而沖動消費。應先評估自己的真實消費意愿和實際消費能力,再結合商家信譽、商品服務質量等信息做出明智的決定。遇到低價促銷活動時,要特別警惕,避免落入職業(yè)閉店人設下的陷阱。
此外,在辦理預付式消費項目時,消費者應要求經營者提供書面合同,并仔細閱讀合同內容。合同應明確商品或服務的具體內容、價款費用、預付款退還方式、違約責任等關鍵條款。避免輕信商家的口頭承諾,確保所有承諾都寫入書面合同中。簽訂合同時,要保留好合同原件和相關憑證,以便維權時使用。
如果發(fā)現商家停業(yè)、關門或跑路且存在職業(yè)閉店行為特征,消費者應迅速收集相關證據,并及時向當地消費者協(xié)會或有關行政部門投訴。如果遭遇商家涉嫌詐騙行為,還應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消費建議
在選擇預付式消費時,《中國質量萬里行》建議:
第一,消費者應保持理性態(tài)度,謹慎選擇商家,避免一次性充值過多資金。
第二,要高度警惕職業(yè)閉店人等新型詐騙手段,切實保護好自己的個人信息和資金安全。
第三,消費者在選擇預付式消費前,應充分了解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維權渠道,以便在發(fā)生糾紛時能夠及時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