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消費:安全為本 健康至上
2025-03-14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食品安全,這一看似簡單的詞匯,實則承載著千家萬戶的健康與安寧。它不僅關乎生產者的良知與責任,考驗著監管部門的智慧與決心,更要求每一位消費者具備高度的警覺性和自我保護能力。
某購物中心食品區,市民在選購蔬菜。中新社發 王海濱/攝
容易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
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品質要求的日益提升,食品安全問題愈發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國質量萬里行》聯合新浪黑貓投訴平臺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食品安全領域共接到投訴9.8萬單,投訴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食品中出現異物。一些食品中可能混入金屬碎片、塑料片或其他非食用物質,這不僅影響食品的口感和品質,還可能對消費者的健康構成威脅。
銷售失效、變質產品。部分不法商家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鋌而走險,銷售過期或即將過期的食品,甚至明知產品已變質仍繼續出售。這類食品營養價值嚴重流失,更可能滋生有害微生物或產生毒素,對消費者健康構成直接威脅。
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在食品生產加工環節,部分生產商為降低成本或追求口感,違規使用超量添加劑、忽視農藥殘留控制或導致重金屬污染等問題。這些行為嚴重違反了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長期攝入此類食品將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部分商家夸大其詞,對食品的營養成分、健康功效進行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做出錯誤購買決策。這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經濟利益,更可能因誤食不適合自身健康狀況的食品而引發健康問題。
消費建議
在消費者購買食品時,《中國質量萬里行》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選擇正規渠道購買。購買食品時,首選持有食品經營許可證、管理規范的商場、超市或市場。這些場所通常有嚴格的進貨查驗制度和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能夠最大程度地保障食品的質量和安全。
第二,仔細查看食品包裝信息。食品包裝上的生產日期、保質期、配料表、廠名廠址等信息是判斷食品是否安全的重要依據。消費者在選購時應仔細檢查包裝是否完整無損,字跡清晰可辨,信息全面準確。對于包裝破損、字跡模糊或信息不全的食品,應堅決拒絕購買。
第三,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食品。街頭巷尾的小攤小販或不明來源的食品雖然價格誘人,但往往缺乏有效的質量監管和安全保障。消費者應謹慎對待這類食品,避免因一時貪便宜而付出健康的代價。
第四,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學會識別并規避潛在風險是每位消費者的必修課。一旦發現購買的食品存在質量問題或食用后出現不適反應,應立即停止食用,并保留好購物憑證以便維權。同時,及時向相關部門投訴并尋求醫療救助,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和傷害。
第五,關注食品安全信息。積極關注政府部門、消費者協會等權威機構發布的食品安全信息和警示,這些信息能夠幫助消費者及時了解食品安全領域的最新動態和潛在風險,為科學選購提供有力支持。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