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購置:口頭承諾輕如絮 書面合同重如山
2025-03-14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在當今社會,購車已成為眾多消費者的一項大額支出。然而,隨著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消費者權益受損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車展上,消費者駐足參觀展車。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攝
常見的購車消費陷阱
在購車過程中,一些不法商家往往會設置各種消費陷阱,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中國質量萬里行》聯合新浪黑貓投訴平臺的數據顯示,2024年汽車領域共接到投訴3.8萬件。主要投訴問題包括,廠商旗下車型突然降價引發老車主不滿,要求退差價或補償;廠商宣傳的服務或權益未得到落實;以及汽車零部件損壞或故障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消費者的使用體驗,也對汽車行業的信譽造成了嚴重影響。
部分商家在廣告宣傳中夸大車輛性能、配置或優惠幅度,以吸引消費者購買。然而,在實際購車時,消費者往往發現車輛性能、配置與宣傳不符,或者所謂的優惠條件根本無法實現。
銷售人員為了促成交易,常常會給出各種口頭承諾,如額外贈送保養、延長保修期等。但這些承諾往往輕如絮,沒有書面記錄,一旦交易完成,商家便可能否認之前的承諾,讓消費者陷入困境。
更有甚者,一些商家在銷售車輛時,可能會隱瞞車輛存在的故障或問題,如發動機異響、變速箱故障等,消費者在購買后才發現這些問題,但此時往往已經超過了退換車的期限。
此外,購車合同中還可能存在一些不公平的格式條款,如單方變更服務協議、以消費者默認代替同意或變相取消選擇權等。這些條款如同隱藏在合同中的陷阱,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消費建議
為了確保消費者的購車體驗愉快且權益得到充分保障,《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廣大購車者在購車過程中需保持細心與警惕:
第一,購車前做好充分調查。消費者在決定購車前,應做好充分的市場調查和品牌對比。查閱車輛的專業評測、用戶口碑以及官方發布的車輛參數和配置信息,以便做出明智的選擇。不要輕易相信廣告宣傳和銷售人員的口頭承諾,這些承諾往往夸大其詞,難以實現。
第二,提車時仔細檢查車況與配置。在提車前,消費者應親自對車輛進行全面檢查,確保車況良好,無損壞或瑕疵。同時,仔細核對車輛的配置是否與說明書和宣傳材料相符。如發現任何不符之處,應立即與銷售方溝通并尋求解決方案。
第三,簽訂詳細購車合同。購車合同是保障消費者權益的重要法律文件。在簽訂合同時,消費者應仔細閱讀合同條款,確保所有約定明確、清晰、無歧義。合同中應詳細列明車輛的品牌、型號、配置、價格、交車時間、售后服務等內容。此外,消費者還應要求銷售方在合同中明確承諾的兌現方式和期限,并將這些承諾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以免日后產生糾紛時口頭承諾輕如絮,無法作為有效證據。
第四,警惕不公平格式條款。面對購車合同中的不公平格式條款,消費者應保持高度警惕,堅決拒絕接受。同時,在簽訂合同時,仔細閱讀并理解每一條款的內容,確保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第五,保留好相關憑證。在購車過程中,消費者應妥善保管好所有相關憑證,如購車合同、發票、車輛合格證、保修卡等。這些憑證是消費者在發生糾紛時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重要依據。一旦發生糾紛,消費者可憑借這些憑證向相關部門投訴或尋求法律援助。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