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 (記者張太凌)無休止廣告騷擾、通訊錄等隱私信息被泄露、私自扣費,甚至鏈接的釣魚網站還會竊取銀行賬號密碼或誘導支付,使智能手機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危險工具”,而引發種種危險的導火索,就是惡意軟件和“山寨APP”暗含的各種陷阱。
張立君從一個安卓的“黑市場”,下載一款知名的動作類游戲。
“黑市場”是一款智能手機軟件下載平臺,其介紹“所有的軟件都可以免費下載,包括付費軟件。”張立君發現,手機操作變得越來越慢,有時需重新刷機更換操作系統,才能勉強繼續使用。
就在下載游戲當月,張立君發現話費中多出了“增值服務費”,而他沒有訂過任何此類服務,向電信運營商咨詢,也沒查到明確緣由。
在刪除游戲并投訴運營商客服后,張立君獲退還“增值服務費”,但手機留下的“后遺癥”并沒有消失,最終不得不棄用。經向專業人士咨詢,很可能是“山寨軟件”帶來的手機病毒所致。
媒體報道顯示,去年8月,包括“黑市場”在內的三個提供非法下載安卓軟件的網站,已被美國政府關閉。
3·15前夕,360手機助手安全數據中心發布消息稱,安卓平臺目前400余款主流電商網購軟件,惡意及山寨軟件占近九成,可能造成用戶財產損失的占七成。
■ 專家說法
山寨軟件藏陷阱逃避責任
IT法律專家、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中心特約研究員趙占領認為,竊取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不僅屬于民事侵權,還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私自扣費則侵犯了消費者的財產權、知情權和選擇權,同時也違反了工信部關于電信增值業務收費方面的監管政策。
“但在現實中,大多數應用軟件在收集用戶隱私方面都做得不夠規范。”趙占領說,有的是未提示、更未經用戶同意直接收集其個人信息,甚至包括個人的敏感信息;有的是在用戶協議中做了規定,但是沒有明確告知收集的個人信息的范圍,也未通過醒目方式進行提醒,在用戶注冊時默認勾選。而按照個人信息保護指南的規定,收集一般信息,可以采取用戶默示同意方式,而收集敏感信息必須經過用戶的明示同意。
(原標題:山寨軟件“暗算”智能手機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