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訊 (迭影)北京時間4月28日消息,在過去15年的時間里,GigaOM作家勞拉·哈薩德·歐文(Laura Hazard Owen)一直保持著一個習慣——用Word記錄自己的生活。然而在數字科技大行其道,社交網絡風靡世界的今天,看似古板、傳統的日記將會何去何從?
以下是文章全文:
在15年前,Twitter、Facebook還未面世,甚至電子郵件還沒有風靡的時候,我就開始了寫日記的習慣。然而,數字時代的到來,讓個人日志發生了改變,并適應起了科技化的新世界。但是那些喜歡在私下里,用文字記錄生活的人,仍然并沒有拋棄這個實用的習慣。
1997年的6月8日,剛過完13歲生日不久的我,悄悄坐在了家中地下室笨重的老式PC前,新建Word文檔,然后開始了自己的第一個日記。15年后的今天,這個1997年落下墨跡的日記,仍在繼續。
當然,歲月的變遷,仍然讓很多事情發生了改變。15年前,我擁有一個撥號AOL帳戶、電子郵件以及Instant Messenger。而在我的整個高中時期,盡管互聯網連接的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多的朋友也擁有了自己的電子郵件,但是,我寫日記的工具卻未曾改變。
當然,偶爾我也會把一些電子郵件的內容復制粘貼,會把AIM聊天記錄的片段加入日記中,但是這些內容所占的比重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無論是在離線還是關閉的狀態里,我的日記仍然能夠準確描述著我的生活(至少,它能夠準確地講述彼時彼刻我的生活狀態、我所認為的生活——這也正是日記的精髓所在)。
然而到了今天,我的日記卻不能再很好地履行自己的神圣職責。這些年,Twitter、Facebook、數碼相片、短信、個人博客、留言板以及應用程序接踵而至,而我收件箱之中的電子郵件也日漸膨脹——我目前的日記,難以完全囊括我所創造的內容,因為這些文字、圖片都并沒有使用微軟的Word。
但是這點挫敗感,就能讓日記變得不再重要了么?于是,我輕輕瀏覽者自己的聯系人目錄——這包括現實生活中我的親朋,也包括Twitter上結識的朋友——并找到了一群和我相似的日記發燒友。我向他們尋問,在過去的幾年的時間里,記錄日記的方法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杰克·佩里(Jack Perry)是圖書出版顧問38Enso的老板,在過去的20個年頭,寫日記早已成為了他的一個習慣。以往,他總喜歡用直筆記錄一切(“我更偏好標記以及圓珠筆”),不過他也承認,“Facebook、Twitter、Tumblr的不斷涌現,讓我的這些實物日記的書寫節奏變慢了許多,因為我發現,在網絡上能夠更好地記錄一些事件。”現在他動筆寫日記的時間也比以前少了,“過去幾年的時間,我可能積攢了一百多本日記。我記得,以前幾乎每兩、三個月,就會用完一本;但是現在,想要寫滿一個本子,卻需要9到10個月的時間。”
應用程序打造“生活編年史”
我所采訪的這些人中,很多都將數字工具與自己的日記進行了整合——或者干脆是通過應用程序在寫日記。其中不少人,選擇了一款叫作Day One的軟件,它能夠應用于蘋果Mac、iPhone以及iPad,并能夠與Dropbox同步備份(Mac版售價9.99美元,iOS版售價4.99美元)。
在SquarePlan IT的創始人卡梅倫·布利斯特(Cameron Brister)眼中,Day One是“最好的日記類應用程序”。布利斯特表示,自己將這款應用安裝到了所有的智能設備上,“當靈感突然降臨,或是進入寫作時間的時候,沒什么理由不去寫上幾句。”
保羅·凱普韋爾(Paul Capewell)也是Day One的忠實擁躉,他坦言自己“喜歡用數字化的方法來寫日記,因為這會讓文字搜索變得十分簡便。”凱普韋爾將自己的整個日記都導入了Day One——“這就意味著,當我在iPhone上開啟這個應用程序,鍵入一個關鍵字,比如‘倫敦’、‘郁悶’、‘神奇’,就能看到包含這些關鍵詞的內容,無論是昨天的文章,還是九年前的。”
Collinson Media & Event的數字營銷協調員卡羅琳(Caroline Niziol),也在使用Day One記錄自己的生活。此外,她還通過Dropbox進行備份,將那些自認為重要的文章,以PDF的形式同步到Evernote帳戶。在我調查的所有人中,她的生活行為跟蹤系統最為完善,輕松記錄著自己的想法以及網絡活動:
“現在,我將自己的網絡活動,記錄在Evernote日記本中——我的Facebook狀態、Tweets、Facebook中被圈出來的照片都收錄其中,而Foursquare的簽到,也能夠通過IFTTT自動保存。這樣的方式能夠無縫記錄我的生活,而我僅僅是采用了另外一種追蹤方式。有時候,我會把一些圖像也發送到Evernote之中,這完全繞開了Day One。我真希望它能直接與Evernote整合。當我掃描一些電影、戲劇的票據時,我需要編輯創建的日期匹配自己的時間表。現在,我正期待著自己第一個小寶寶的降臨,因此,會將超聲波檢查的圖像也存下來,而這些我并不會選擇在Facebook,或者其他社交網站進行分享。”
一位希望保持匿名的日記發燒友告訴我,她記錄日記的方式發生了改變,而這樣的變化在很多時候都是積極的:“我發現,現在自己的文章少了單純記錄事件的流水賬,而多了些情緒化、分析性。有了谷歌(微博)日歷(Google Calendar)以及社交網絡的幫助,我不需要再花太多心思去記錄那些活動。”
數字時代 日記仍無可替代
聽到其他日記達人的經驗,我終于再次確信,寫日記是值得的。即便是在今天,在2013年,日記仍然在努力完成著自己數百年的使命:生活的私人帳戶。在日記中,我不再需要矯揉造作,也不必嘩眾取寵,亦不煩心故作深沉;實際上,在閱讀以往日記的時候,心理常常會迸發出一種強烈的鄙夷之感——這樣的情愫在閱讀今年的文章時,也同樣存在——那就是,它們實在是有點無聊。這些內容如果放到博客上,一定會讓造訪者覺得無聊至極,甚至懷疑我是個十足的自戀癖;倘若放到Facebook上,人們一定覺得我是最潑辣放蕩的人(哦,感謝上帝,我13歲的時候社交網絡還沒出生)。
2013年,即便假設我的Dropbox帳號沒有被黑,完全的隱私也幾乎是天方夜譚。雖然我常常覺得自己的日記內容有些不敢恭維,但是這畢竟是一個清凈的避風港,在這里,我需要去回答的只有自己。和其他人一樣,我也覺得自己的日記在提醒著自己:過去的我就在這里。
佩里覺得:“我懷疑不會有人無聊到想要去讀我的日記,但是仍然覺得這個習慣,讓我有了屬于自己的生活‘證據’”。而小說家約翰·宋德曼(John Sundman)則這樣告訴我——“寫日記的一大好處,是幫助我搞清楚,究竟將自己在地球上活著的時間,用在了什么地方。”
保羅·凱普韋爾坦陳,“會不會有別的什么人想要看我的日記,我并不在乎。這些文字只是在為我自己,記錄著目標,保持著理智。如果在未來的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這些文章能為我的子孫后代或者學者帶來一些價值,也僅僅是一個額外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