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消費風景宜人
在拓寬業務渠道的同時也為消費經濟帶來新的發展視野
□ 李 佩
1月16日,由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中國商業聯合會、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產業集群專業委員會、中國文藝家雜志社等單位在京聯合主辦的“E消費開啟經濟新時代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就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經濟模式方面進行了研討。專家們認為,開啟未來消費經濟新時代,將對改善人類社會的生活形態,構建和諧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E消費”(電子商務)理念和模式,突破了傳統消費模式,豐富和發展了經濟學理論,將有利于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的合理調整,也將有利于刺激金融復蘇,推動民族產業,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降低采購成本
2009年金融風暴席卷全球,很多傳統企業紛紛裁員減產,與此同時,電子商務企業卻異軍突起。
與會專家分析,金融危機對當前沿用固有落后經營模式的企業沖擊最大。出口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外需減弱、人民幣升值等綜合因素影響下,面臨很大經營壓力。在這個過程中,電子商務能夠帶給企業準確的信息,從而讓企業在危機中找到機遇。目前80%以上的網商都能從網絡中獲益,生存變得更加容易,電子商務為企業帶來了切實的益處。
電子商務憑借低成本高收益和開放性、拓展性,在危機中更凸顯價值。一方面,隨著電子商務在個人消費領域的普及,在線購物市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另一方面,傳統的線下交易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加速了向電子商務線上平臺轉移的進程。網絡營銷作為電子商務的重要形式,是采購發展的必然,它改變了傳統采購業務的處理方式,優化了采購過程,提高了采購效率,降低了采購成本。以中石油集團公司為例,自從開展電子商務以來,采購量已突破700億元,為集團累計節約采購資金超過30億元,通過電子商務交易取得的最終價格,比市價平均低約5%~10%。
線上線下結聯盟
2009年底,國內一家第三方咨詢機構調研發現,企業應用電子商務前后的變化中,67%的企業認為合作伙伴增多,業務渠道更寬;58%的企業客戶增多、銷售額增加;56%的企業信息化水平提高,在良性循環中網商整體水平日益提高。電子商務具有的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縮短匯款時間、擴大銷售范圍等特點,能有效地提升網商(個人及中小企業)競爭力,使用電子商務的線上中小企業在全球經濟危機下的存活率要高出傳統線下企業5倍。
縱觀商務活動乃至整個人類活動發展,信息技術一直伴隨其中。每一次商務活動的進步都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信息技術和商務模式在不斷的進化中形成了有效融合的系統聯系。未來電子商務中的“商務”,一定不再是原來的商務活動模式,而是與電子商務技術匹配的進化了的商務模式。如由廣東橙意信息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自主研發運營的“E天下全球公共信息貿易平臺”開創的信息貿易產業模式,用互惠的形式,將加入到“E天下平臺”的中小企業全部聯合起來,形成線下與線上的聯盟,在利潤、金融、財務、銷售、信息、物流、資源上達到最大化共享。這樣使得中小企業不但可以享受電子商務的優勢,還能有效避免電子商務的劣勢。
整合產業鏈
近幾年,作為新興產物的電子商務,對刺激宏觀要素的出口、消費、投資三方面的優勢均逐漸顯露了出來。尤其在拓寬信息渠道、提供便捷的談判交易方式、降低經營成本方面,電子商務有著其他經濟模式不具備的優勢。
為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流通,商務部在2009年不斷擴大區域電子商務規模,還特別推出了國家現代服務業服務交互支撐平臺,科技部也通過建立實體經濟與電子商務密切結合的市場環境,以推動傳統制造商面向經濟互聯化,充分發揮電子商務的優勢。事實上,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與變化,電子商務模式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關注,從傳統的發布信息、展示產品,到后來的網上購物、在線交易,可以說電子商務的發展是一路攀升。
此次論壇中討論的“E消費商業模式”,結合計劃經濟模式中按需生產、按需分配的優勢,對社會資源進行合理的計劃、管理和使用。同時,充分采集消費者的需求,提出以消費為經濟研究的重點,從消費需求的采集及滿足,到消費需求與生產規劃的平衡,乃至人力資源和原材料供應,把整條產業鏈以“消費”為核心重新整合。這種全新的消費模式,既解決單純計劃經濟難以采集和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矛盾,又避免單純市場經濟中競爭過度、能源耗盡、產能相對過剩、供需失衡等可能導致經濟危機的問題,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傳統消費經濟學理論。
專家表示,E消費商業模式的出現,是消費經濟學研究領域的新成果,為消費經濟帶來了新的發展視野。同時,也將極大的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幫助企業實現轉型,促進產業升級,促使經濟健康、持續的發展。《中國質量報》
李 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