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在不知不覺中上網產生流量,話費莫名其妙被扣并非新近出現的現象。今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出臺了《移動電話機定制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其中第14條規定:定制話機不得內置固化的SP代碼、SP服務鏈接以及SP客戶端軟件。
《規定》出臺后,很多媒體將上述條款解讀為工信部規范手機內置軟件的重要舉措之一。有評論稱,該規定將對手機、特別是山寨手機內置SP有了進一步的體制規范,也意味著國內SP市場將會面臨嚴格管制。
《規定》第3條規定:基礎電信運營企業(以下簡稱“定制方”)向移動電話機生產企業定制移動電話機,適用本規定。
有業內人士表示,從運營商角度而言,定制手機中的絕大多數增值業務都是運營商自有業務,運營商本身對第三方SP業務的準入控制較嚴,對其有效監管并不是問題;但目前市場上的大量山寨定制機并沒有進入運營商銷售渠道,監管難度很大。
而中小規模SP公司如果遇到運營商的嚴格管理,有可能轉向山寨手機內置,最終繞開工信部和運營商的監管。眼下,吸費陷阱真正的重災區是非運營商定制手機和山寨手機,監管難度很大。
沈鵬(化名)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正是因為國家對山寨手機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管理方法,所以SP公司才方便在山寨手機里內置SP代碼、SP服務鏈接等。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博士李強認為,“屢打不絕的核心原因是手機內置軟件吸費產生的利益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都有利益在里面,如手機生產商、SP公司和通信運營商,再加上缺乏嚴厲的懲罰性機制,導致一些規章制度成了一紙空文。”
據了解,手機吸費軟件主要以兩種形式出現:一種是手機生產商在定制手機時已經將吸費的軟件做進去了,并且設置好了吸費軟件的代碼,甚至把上行代碼和SP公司的計費單都做好了;另外一種是智能機的軟件,以正常服務軟件的形式安裝在手機里,但里面其實包含了惡意扣費代碼。
李強稱,在前一種形式中,手機生產商、SP公司和通信運營商都有合作協議,“手機生產商每生產多少臺機器,SP公司就會按照協議支付多少費用;而通信運營商和SP公司也有協議,通過軟件上網產生的流量費用進行分成”。這類惡意扣費軟件在聯網時沒有任何提示,只要一點開圖標,SP公司的后臺就開始扣費。
后一種形式的扣費也非常隱秘,一旦智能手機中安裝了以正常服務軟件出現的惡意扣費軟件,這些軟件就會屏蔽掉通信運營商(如中國移動10086)發送的收費提示短信,不知不覺中,用戶的話費就被扣掉了。
研發卡巴斯基手機殺毒軟件的一位技術人員也強調,一些智能手機用戶在安裝目標軟件的同時,可能也安裝上了流氓軟件,甚至目標軟件被人做了手腳捆綁了木馬。用戶一運行該軟件,手機就自動進行訂購SP公司的付費服務或者連接網絡的操作,未經用戶授權就在后臺進行操作確認,因此,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扣掉了相關費用。
那么,用戶該如何辨別哪些手機應用軟件是吸費軟件,進而采取何種措施防止惡意吸費的軟件運行呢?
據了解,在手機上安裝手機殺毒軟件能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如某品牌手機安全軟件在對手機進行掃描時,會根據特征碼判斷手機是否被惡意軟件感染。若被掃描對象中包含反病毒數據庫中記錄的特征碼,手機安全軟件則會根據用戶需求作出響應,比如嘗試清除該惡意軟件、將其移至隔離區域、直接進行刪除或者詢問用戶如何處理。
但李強認為這是治標不治本,“手機防毒軟件只能防住已經知道是惡意扣費的軟件,而研發惡意吸費軟件的人也針對掃描進行不斷地創新,研發出新的代碼”。
“現在的情況是,即便是你發現手機被莫名其妙扣費了,然后向通信運營商投訴,而他們頂多就是返還信息費,并不會因此受到更多的追罰。”李強認為,當務之急是制定出一個完善可行的嚴厲懲罰機制,“一個手機內置了某項業務,這個業務肯定對應一個代碼、一個公司,如果說有客戶舉報,首先可以查獲手機生產商,隨后可以查到移動增值業務的提供方,對他們的收益進行查獲并加大力度追罰。這個力度足夠大的話,就沒有廠家敢鋌而走險了。” (田國壘 來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