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1月13日,一座高約8米的大型藝術鋼雕“和氏璧”在河北邯鄲市文化藝術中心西側廣場正式落成。 中新社發 馬繼前 攝
中新社肇慶1月19日電 (記者 黃耀輝)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王春云博士18日在廣東省地質局719地質大隊肇慶“719論壇”上表示,和氏璧與傳國璽是兩件獨立的國寶。“琢璧為璽”的故事是憑空捏造出來的,沒有文獻和事實根據。
在主題“礦物與成礦”的“719論壇”上,王春云所做《破解國魂和氏璧之謎》,試圖解開中國歷史上關于和氏璧的諸多謎團,引起與會專家的興趣。
從材質上講,和氏璧是“寶玉”,是所有玉石中價值最高和寶石性質最卓越的品種。和氏璧略大于單手可握的雞蛋大小,需要用雙手才能“奉”獻,其重量大約為780-800克拉左右,理想圓珠直徑略大于4.4厘米,約相當于戰國時期1.90寸,對應的估價約當戰國時代的“四萬金”,和氏璧可稱為“四萬金之珠”,為無色、透明、略帶瑕疵、珠狀超級大鉆。
王春云稱,中國對金剛石的認識至少從戰國時期就已開始,而不是目前普遍認為的最多只有200年。
現場專家稱,王博士的研究如果成立,目前國內字典、詞典和文獻中關于“璧”的解釋就不能局限于“中空圓環”,而應增加新的注解。
和氏璧為珠形,且是“楚山”中的“井里之璞”,或“井里之厥”,此珠為次生礦物珠,其硬度是奇高無比的,這是來自和氏璧珠形和產出狀態的礦物學推測。
資料顯示,和氏璧的產地是歷史上楚國的“楚山”或者“荊山”,是現在湖北陽新縣荊山、安徽懷遠縣荊山、安徽蕪湖縣荊山、河南省靈寶縣荊山、河南平頂山荊山、陜西丹鳳縣的楚山、陜西商縣的楚山。此外,還有陜西富平縣荊山、山東沂水荊山等地。
專家表示,這足已說明戰國時期這里曾出產金剛石,地礦人員若要尋找金剛石礦,可把這些地方作為找礦重點,減少盲目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