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義烏國際商貿城旁邊飾品一條街上,一家攤位前掛滿了假珍珠項鏈。
在諸暨下湖鎮詹東村一家沙蚌場內,工作人員正在從蚌殼里取珍珠。
在諸暨一家珍珠加工公司內,工作人員正在打孔穿線。
萬元項鏈成本四百 珍珠來青一路暴漲
記者赴浙江諸暨、義烏探訪揭開珍珠“畫皮”:蚌粉合成“珠寶”,塑料珠“工藝先進”,劣質珠暴利驚人
“青島特產珍珠,帶回家送人既體面又實惠!”不管是游客還是市民,只要來到棧橋等沿海景區,就會受到小販的糾纏 。棧橋附近許多小店里,珍珠飾品也比比皆是。珍珠真是青島特產?內行人哭笑不得,“青島的水溫根本不適合珍珠母體生長”。漫天要價的珍珠究竟身價幾何、從哪里來,兩節期間記者從青島的海邊小販 、即墨路小商品市場,直至珍珠之鄉諸暨、批發零售中心義烏,全程見證了珍珠身價“暴漲”的歷程,并揭開了假珍珠的“畫皮”:青島的珍珠大多是諸暨貨,一路走來不但價格翻了好幾番,很多還是塑料珠和母貝粉合成的假珍珠。
探訪地:青島
珍珠都是“青島產”
中秋節假日緊跟著的是國慶長假,旅游紀念品也隨之走紅,當然少不了珍珠的“風光”。游客到棧橋一帶游覽,都會遭到小商販的圍堵糾纏。“青島特產,買條珍珠項鏈吧,既體面又實惠!”一些外地游客或不堪糾纏,或真對“青島特產”動了心,花上幾十元錢買上一條珍珠項鏈。
中秋節前,9月21日下午,青島淺海寒風突起,棧橋公園內幾名小販蜷縮著身子在橋下聊著天。記者剛走上橋頭,兩名女販就追了上來,“老板,來次青島不容易,買條項鏈送給太太!”“青島產珍珠嗎?”記者反問一句,惹得她們倆滔滔不絕介紹起“青島的”珍珠養顏、保健的神奇功效。在棧橋地下商場及附近的旅游紀念品、特產店里,以青島特產“自居”的珍珠項鏈也占據著顯眼位置。
殺價殺到兩元錢
9月23日上午,記者再次來到棧橋公園。賣珍珠小販手里的珍珠項鏈最便宜的要價10元一條,最貴的百余元。記者把價格殺到2元錢一條。“2元錢一條,真讓你揀了大便宜,機會難得多買幾條吧!”見記者像是要買的樣子,幾名商販竟爭相向記者手里塞項鏈。記者從一名女販手里買了5條,并跟她聊起來。她說自己的項鏈是從即墨路小商品批發市場上進的貨,最便宜的一條才幾毛錢。
在棧橋公園,一名來自濟南的導游正帶著游客在挑選珍珠項鏈,導游給旅客們介紹,青島除了海鮮味美外,生產的珍珠也質高價優。趁游客分散游玩之際,記者提醒這名導游小姐,青島的海鮮確實不假,但青島不生產珍珠。這名導游卻表示,她也是聽小販們“宣傳”的。
女商販告訴記者,除了和景點里的紀念品店“合作”外,一些導游和景區里的小商販也相互勾結,騙游客買紀念品牟利。這名導游曾找自己合作,但由于她要的利潤太多,兩人最終沒有談成。
批發市場沒實價
根據知情人的介紹,海邊這些小販手里的珍珠項鏈都來源于即墨路小商品批發市場。記者隨后來到該市場,發現這里擺了幾十個銷售珍珠項鏈和珍珠的攤位。記者扮成客戶多次去看貨,先后接觸了20余名攤主,其中18人都堅稱自己的珍珠產品是青島特產。
“真能忽悠,盡騙外地游客,珍珠其實是我們諸暨的特產!”見記者不相信同行的介紹,兩名操著浙江口音的商販招徠記者選購項鏈,還提醒記者記者不要上當。
記者在其中一個攤位上挑選了一條珍珠項鏈,這條珠子大小齊整、色澤光亮的項鏈,攤主要價10元。經過討價還價,攤主給了“跳樓價”,“兩元錢一條,賠本賣給你,你再買條貴點的吧,不然我可虧大了!”說著,他拿起一條珠體遍布“疤痕”的項鏈,向記者推薦,這條項鏈的質量很好,是天然的海水珍珠,只要60元。最后這名攤主收了記者20元錢,“一分錢沒賺你的,下次來青島別忘了再來!”
探訪地:浙江諸暨
珍珠越漂亮利潤越大萬元的項鏈批發僅千元
幾元錢的珍珠項鏈,在青島能賣到20元錢一條;10元錢一顆的彩色珍珠,做成項鏈賣到顧客手里每顆則升值7倍以上……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青島市場上賣的真珍珠基本都是來自浙江諸暨。9月24日,記者來到諸暨市一探究竟。
行家面前“塑料珍珠”露餡
寬闊的浦陽江穿城而過,諸暨市暨陽北路邊江畔的綠化帶里,低矮的松柏樹組成“西施故里 珍珠之鄉”8個大字。記者扮作來自青島的客戶,走進路邊的“浙江輝寶珍珠有限公司”,從口袋里掏出從青島買的項鏈打探價格。
公司一名50多歲的男子仔細鑒定一番后稱,這是條真珍珠項鏈。這名男子告訴記者,自己姓王,養殖、加工珍珠已30多年,憑經驗他認定這條項鏈是珍珠做的。但公司里另一名男青年用小刀輕輕刮了刮“珍珠”,表層上立即爆起一層皮。“現在的造假技術太了得,這明明是條塑料珠子,竟然騙了我這個干了幾十年的行家!”王先生拿起這條項鏈,邊端詳邊自嘲。
“海水珍珠”是淡水殘品
隨后,記者又拿出那條花20元錢買來的用“海水珍珠”做的項鏈。
“這是我們諸暨的產品,是用最低檔的淡水珍珠做的,最多值6元錢,批發只要四五元錢。”王先生這次沒看走眼,公司幾名技術人員也都認同他的說法。
記者又走訪了附近10余家珍珠公司、商店,大家都表示沒有這種低檔貨。“你看,這串珍珠上都有難看螺紋,它們都是在生長中致殘,長出的殘品,做成項鏈只能走低端市場。”幾名老板提醒記者,只有到對面的市場里,才會買到這種劣質珍珠項鏈。
順著這些老板所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一個高大的牌子和一個偌大的室內市場,大牌子上寫著“華東國際珠寶城 ”幾個大字。走進里面,珍珠在各個店面里隨意堆放著。很多店鋪里都有這種低檔項鏈,要價也從幾毛錢到4元錢不等。店主們介紹說,來諸暨進貨的客戶都很講究,買的貨檔次比較高。一般來說,這種產自諸暨的珍珠產品先被義烏市場的商販批發走,再賣到全國各地。攤主們說,這種貨在義烏市場上算是撐門面的高檔貨,雖經多次轉手,各級批發商和銷售商依然都有豐厚的利潤可賺。
30元的貨到青島上百元
在浙江輝寶珍珠有限公司等經營珍珠產品的公司里,記者看到珍珠或被穿成串,或被裝進塑料袋里,更多的是放在盆等容器里。
“‘雙面光’珍珠小的300元一公斤 ,大些的450元一公斤,項鏈40厘米長一條,做成項鏈每條成本也就14元至30元錢,但在你們青島,每條至少能賣80至120元錢。”公司老板們向記者介紹說,“雙面光”珍珠由于形狀不規則有些扁平,所以才這么便宜,但銷售環節仍然是暴利。
相比低檔產品,高檔珍珠的利潤更是讓人瞠目結舌:一公斤(800顆)彩色珍珠成本才8000元錢,40顆就能做成一條項鏈,成本僅 400余元,每條項鏈批發價就要1千元。而在零售市場,每顆珍珠的身價至少漲7倍 ,一條項鏈最高能賣到一萬元。因此,越是漂亮的珍珠,生產商和銷售商的利潤越大,整個行業里除了珍珠炫麗的光彩,就是它們所帶來的暴利。
母蚌粉也能造假珍珠
記者在諸暨采訪中發現,不僅珍珠粉有造假現象,用于飾品的珍珠也有用母蚌粉生產的假貨。
受到珍珠粉造假事件影響,記者采訪中,在山下湖鎮的大街上接觸了10余家珍珠公司,要求購買一些便宜的假貨,都遭到了店家的拒絕。最后在記者的軟磨硬泡下,一家公司的老板才悄悄告訴記者,要買假珍珠,還得到華東國家珠寶城。
于是,記者又回到華東國際珠寶城 。這里至少有幾千個店鋪,記者一連打聽了十幾家店,店主都明確表示,這些日子風聲緊,自己不賣假貨。沒辦法,記者只好拿著在青島買的假珍珠項鏈,去散貨所在的北門去碰碰運氣。
剛走到珠寶城的中間位置,一名女子就主動上前與記者搭話。得知記者要購買假貨,她帶記者來到北門處的“070X ”號柜臺前。女子拿出幾條紫色的珍珠項鏈,告訴記者,這是合成珍珠項鏈,每條只要500元錢,她在北京的專柜每條至少賣5000元錢。
記者發現,這條所謂的合成項鏈散發著炫麗的光彩,40個珠子大小一致,個個都晶瑩剔透,讓人愛不釋手。“珍珠業有句行話,叫7珠8寶,(直徑7毫米只能成為珍珠,直徑8毫米就是珠寶)這條項鏈的珠子每個直徑11毫米 ,已經很珍貴了,有身份的人才能戴。”女子告訴記者,這種珍珠是用母蚌粉制作的,先用機器把母蚌粉做成珍珠狀,再進行打磨上光。由于造假者技術高超,造出的假珍珠足能以假亂真。
探訪地:浙江義烏
假貨多廣東產都賣給回頭客
假珍珠明目張膽地賣,買主多數都是回頭客,批發幾角錢一串的塑料珠,運回家就變成了“珍珠項鏈”。根據諸暨珍珠老板的提示,記者十一假期之前來到義烏市國際貿易城,對假珍珠批發銷售情況進行了探訪,發現這里的假珍珠明著賣,假珍珠大多來自廣東等地。
假珍珠大家心知肚明
義烏市國際商貿城,二樓偌大一片區域里,批發“珍珠”等飾品的攤位林立,很多攤位上都擺放著“珍珠項鏈”。記者發現,自己在青島購買的兩種樣品,在這里都擺在攤位上。“你要多少貨?這里不零售!”記者順手從一個攤位上拿起一串“珍珠項鏈”端詳,攤主就隨即抬起頭與記者搭訕。他告訴記者,他們這里的貨物只批發,像這種項鏈,一次性買500包(每包12根)以上,才能給批發價1元錢一根。
記者告訴對方,以前在別的攤位進過這樣的貨,每包才8元錢。該攤主表示,他的項鏈是用新工藝生產的,珠子外面的表皮不會輕易掉下來,因此賣的價格要高一些。“表皮會掉下來?這不是珍珠嗎?”記者裝作對此事不知情,故意反問對方。“你是干什么的?”該攤位一把奪回記者手里的樣品,并對記者身份進行盤問。沒有從記者的話中聽出破綻,這名攤主表示,這里的攤位基本是跟回頭客做生意,老客戶都知道這種項鏈是塑料的。批發回去后,會當成珍珠項鏈銷售。
假珍珠多數產自廣東
記者隨后向幾名攤主要求購買真珍珠項鏈,這些攤主們表示,義烏不產珍珠,貨物增加中轉環節,肯定會增加售價,記者要買珍珠項鏈,只能到附近的諸暨市。記者要離開時,一名40多歲的攤主游說記者說,真珍珠項鏈本來價格就高,賣真的賺錢少,不如在這里進些假貨。假貨批發價格低,但消費者絕對辨認不出,販回家肯定能賺錢。
記者佯作對這個建議很感興趣,與這名攤主攀談起來,他也停止收拾攤位,向記者介紹起“業務知識”。他介紹說,這里的塑料項鏈幾乎全是廣東生產的,塑料做成珍珠狀后,再在外面加上一層化工原料,把表皮偽裝成珍珠色。還有的珍珠項鏈是用蚌殼粉做的,當地和諸暨都有人生產,這樣的項鏈造假成本高,售價相對也要高一些。他透露說,國際商貿城和外面的首飾一條街上,有幾百家店在賣一種貝殼粉加工成珠的項鏈,這種珠子和珍珠外觀沒有啥區別,售價卻比蚌殼粉制作的項鏈便宜很多,很多大城市客戶都喜歡批發這樣的貨。
飾品一條街難見真品
從國際商貿城里出來,記者來到對面的飾品一條街上,剛走進街口,記者就看到一家名叫“金達珊瑚”的飾品店的墻壁上,掛滿了各種顏色的項鏈。“有珍珠項鏈嗎?”記者進門后向男店主詢問,“有啊 ,這些白色的和紫色的,都是珍珠項鏈!”他隨即站起身向記者介紹說。該店主順手打開電燈,在燈光的照耀下,墻上的項鏈反射著炫麗而柔和的光,項鏈上的珠子既飽滿個頭又大,煞是讓人喜愛。但問及售價,卻讓記者感到十分不解,紫色的“珍珠項鏈”每根只賣15元,白色的“珍珠項鏈”每根只要7元錢,而同樣大小的珍珠項鏈,在諸暨市的山下湖鎮珍珠公司里,每根要賣幾千元錢。
“肯定是假的,珍珠項鏈怎么會這么便宜?”記者激將說。“我看你不像做這行生意的!”店主有些驚訝,不過在后來的聊天中,他坦言這條街上的珍珠項鏈大多是貝殼珠,就是用南海海底的大貝殼,進行打磨而成的。貝殼珠原色是白色,需要染上顏色才會變成漂亮的“珍珠項鏈”。在該店的老板桌上,記者還看到一盆珠子,店主介紹這些珠子也是用貝殼珠做成的“珍珠”。記者離開該店,又來到隔壁的“順達珊瑚海洋飾品”店,店主表示這條街上賣的珍珠項鏈,其實就是貝殼珠,兩者看起來很相似,但質地和價格相差很大。隨后,記者又轉了10余家店,盡管有的店主稱自己銷售珍珠項鏈,但在記者的詢問下,都很快就承認自己賣的是貝殼珠項鏈。
■探訪珍珠養殖
4年收獲一次加工相當復雜
中國是珍珠的故鄉和世界珍珠主產地,占世界總產量的95%以上,而諸暨市是淡水珍珠最主要的產區。記者采訪時獲悉,如今諸暨珍珠已養到湖南、江西和江蘇等地。
珍珠養殖分“三步走”
9月24日下午,記者在諸暨市山下湖鎮詹東村村頭,找到一家殺蚌場。寬闊的地面上撒滿河蚌,10幾名工人坐在河蚌后面,打開蚌殼摘取珍珠,記者趁機向工人了解了珍珠養殖過程。養殖珍珠首先要培育珠母(也稱珠苗),用來養殖淡水珍珠的蚌類有三角帆蚌、褶紋冠蚌、珠母珍珠蚌、背瘤麗蚌、池碟蚌等,諸暨的珠母以三角帆蚌為主。母貝的來源主要途徑是野生采集和人工孵化。培育好珠母后,還要進行“插核”,即把種核植入珠母貝內,以便形成珍珠。種核一般由貝殼或蚌肉制成,具有良好的磨圓度,直徑約5~7毫米,它決定著養殖珍珠的大小。
插核一般由實踐一年,已成為熟手的婦女來完成,她們采用各種方法(如插進竹簯)使珠母貝的貝殼微微張開雙瓣。然后使用手術工具將種植核植入母貝的外套膜內,快速完成后放入籠中讓其休養。前兩步走完后,就要進行珍珠養殖,已被植入種核的珠母貝需要放入懸在籠子上的特殊筏子里,筏子則錨固在加防的環境變化小的平靜水域中。時間最好選在每年三四月,因為這時水溫最適宜于珠母貝的外套膜傷口愈合。2~3周之后,種核開始接受珠母貝分泌的珍珠質,進而形成珍珠。
諸暨珍珠“四海為家”
該殺蚌場女老板魏女士介紹說,珠母貝放養后4至6周,需要檢查珍珠層的發育情況,然后將其裝入新籠子和轉移到固定的養珠場。在以后大約三年半時間里,讓它們始終保持不受干擾和正常生長的狀態。珍珠一般養殖4年才能收獲,有的珠母貝夭折,珍珠也會隨時被采摘,有的珍珠甚至兩年時,就會被采摘出來。
魏女士告訴記者,眼前這堆蚌已養了7年,所以蚌殼里的珍珠又多又大,質量上乘。她隨意打開一個蚌殼,記者發現蚌肉里包著許多大小不一的珍珠,清理干凈蚌肉,蚌殼里落滿 32顆光潤的珍珠,還有幾顆珍珠和蚌殼融為一體,需要用鐵器敲打才能取下來。魏女士透露說,珍珠只是在這里進行初步加工,養殖是在外地完成的。據了解,近些年山下湖鎮的水面已遠遠不能滿足當地人的養珠需求,很多人到湖南、江西、湖北和江蘇、安徽等地,或承包水面,或找當地人合作,進行珍珠養殖。諸暨珍珠到底養殖了多少畝水面,現在誰心里也沒有數,這里只是珍珠的加工地和集散地。包括青島在內的國內大中城市的珍珠產品,90%以上是來自諸暨。
珍珠加工要精益求精
和蚌殼融為一體的珍珠,因外表畸形,只能加工成低檔項鏈或磨成珍珠粉。在幾家珍珠公司里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按照規格挑選珍珠,有人拿著珍珠在小機器前打磨,還有的人在珍珠上打孔、穿線 ,忙得不可開交。
記者了解到,從殺蚌場收購來珍珠后,珍珠公司要先給珍珠“洗澡”,珍珠露出本色后,工人們會根據色澤、大小和形狀,給珍珠分類。隨后,還要對不規則的珍珠進行打磨。珍珠被漂洗定色后,要做項鏈的珍珠還要進行打孔、穿線 ,需要做耳墜等飾品的珍珠,則要仔細稱重、清點,然后進行保存。一顆珍珠從種苗到加工成產品,要經過10余道程序,才能釋放出自己的光華和魅力。山下湖鎮一名珍珠公司老板介紹說,該鎮每年加工、生產的珍珠達到1500噸。
■辨別真假
兩珠相互摩擦假珍珠現原形
記者在華東國際珠寶城里遇到的這名女子自稱姓壽,她把一根項鏈對折,兩手各捏著一顆珠子用力摩擦,珠子表面立即出現劃痕,表皮破損后露出了底色,明顯沒有表層光亮。該女子支招說,這種合成珍珠的顏色在生產中就開始染色,成型并打磨后,還要進行上色處理。塑料珠子表層上的顏色,也是用化工材偽造的,只要兩顆珠子劃擦,表層的顏色就會掉下來,露出里面的本色,泄露出假珍珠的本質。
姓壽的女子告訴記者,她家里養殖珍珠,除了賣自家的真珍珠外,也賣別人生產的合成珍珠。得知記者要常年來進貨,壽某馬上拿出手機聯系廠家,并要求帶記者去廠里看貨,但廠家并不接招。壽某只好帶著記者去華東國際珠寶城南門附近找自己的師傅——芳君珍珠店的何老板,要他出面幫記者看貨。去芳君珍珠店的路上,壽某透露說,師傅店里有很多這樣的合成珍珠,但記者要求看貨時,卻遭到何老板的拒絕,這時,幾名工商執法人員從旁邊經過,何老板感慨說,現在管得太嚴,珠寶城里沒人敢大批量銷售這種貨了。
“去義烏看看吧,那里合成珍珠、塑料珍珠都有!”何老板透露說,塑料珍珠和合成珍珠一般都是通過義烏市場中轉后批發到到全國各地。 本報記者 焦恭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