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報紙和牛奶0.5元一次,倒垃圾1元一次,遛狗2元一次,買東西跑腿費1元……”半個月前,武漢市武昌區(qū)岳家嘴小區(qū)里張貼出一則打印的廣告——這是一名小學生在進行暑假社會實踐,他希望以這種方式鍛煉自己的能力。然而半個月過去了,小家伙一筆生意也沒接到,對此他顯得頗為無奈。
這名小學生名叫成意,在水果湖小學讀五年級。放暑假后他本該按照媽媽的安排,去一家培優(yōu)機構(gòu)補習,但機靈的他還是說服媽媽,給他騰出時間做些喜歡的事,比如社會實踐活動。“我和媽媽約好了,給我的時間里,我絕不看電視、玩游戲,而是用實踐來提高自己的能力。”
之前,成意經(jīng)常在書上和電視里看到,國外孩子放寒暑假時都會在社區(qū)里出賣勞力掙零花錢。對于這樣的行動,他一直躍躍欲試——又能鍛煉能力,還能賺點零花錢,多好!于是,成意開始策劃實踐,列出了業(yè)務(wù)及收費標準,在家打印了10份廣告,在小區(qū)內(nèi)四處張貼,廣告上留下了家里的座機號,承諾“隨叫隨到,包你滿意”!
原以為自己的廣告能很快招來生意,但小成意等了半個月還是沒有一筆買賣上門,“有的廣告被撕了,還有的根本就沒人看”……成意還到左鄰右舍去敲門自我推銷,效果也不好,大人們都覺得是小孩鬧著玩,沒當回事。
成意為何沒有一筆生意?記者在小區(qū)內(nèi)進行了隨機采訪。幾名婆婆表示,現(xiàn)在人們都住在樓房里,平時和旁人打交道也少,缺乏安全感;另外讓一個小孩子去倒垃圾、做家務(wù),總覺得不太合適。還有一些居民表示,孩子想鍛煉是好的,但畢竟是未成年人,萬一在干活的過程中受傷,誰也不敢擔這個責任。也有小區(qū)居民表示,倒垃圾、遛狗這樣的活兒,都是自己能做到的,根本用不著他人代勞。
成意的買賣有點水土不服,媽媽早就看在眼里。她告訴記者,孩子從小自理能力就比同齡人強,廣告上的小事都能夠完成。對于成意遭遇的尷尬,她有點“幸災(zāi)樂禍”:“下周再找不到一筆生意,就得給我去培優(yōu)……”小成意仍不服氣,他表示會降價“促銷”,再次挨家挨戶推銷“業(yè)務(wù)”。(楚天金報 記者趙莉 實習生汪思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