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即將開學,老師們正利用暑假的最后階段對學生進行家訪。但這種傳統的家校溝通方式近來卻遭遇尷尬,一些老師預約家訪竟被家長婉拒。
為保護隱私婉拒家訪
“對于老師家訪,大部分家長都是非常熱情和期待的,但也有個別家長出于各種原因故意回避。”七寶明強小學教師郭芳就曾有被家長拒之門外的經歷。那次家訪,她特地事先和家長電話聯系,但到那里卻是“鐵將軍”把門,按了半天門鈴,結果是學生出來,隔著鐵門對她說爸爸媽媽不在家。另一個家長在學校附近開小飯店,可能因為生意忙或家里不方便,家長就把家訪地點定在店堂里。
“由于種種原因,一些家長會拒絕老師的好意。”長寧區教育學院德育室主任張邦浩分析,家長不歡迎老師家訪的原因很多,有的因為家庭經濟條件較差,有的因為夫妻離異或有矛盾,有的因為鄰里關系不好,這些情況家長不希望被老師知曉。也有一些學生家庭住房條件不太好,有礙于面子的家長會把家訪地點約在附近的快餐店,或者約老師到條件較好的親戚家見面,為的是給老師留下個好印象。而有的家長拒絕的理由更簡單,“家里太亂,沒工夫收拾,不如到咖啡館見面”。
上門能找出問題癥結
“老師家訪,不是去看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而是加強家校溝通。”張邦浩說,老師家訪的目的,一是與家長交流孩子在學校和家庭的表現;二是加強師生間的情感融入,這對一些性格內向的孩子效果更明顯;三是更全面地掌握與學生有關的教育信息,可能會發現一些被家長忽視的問題,給家長提供一些策略。“走進家庭,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在家表現、親子關系等。一些教師對學生在學校的非正常表現不能理解,而到了家庭很可能會找到問題癥結,使教育更有的放矢。”
郭芳就曾碰到過這樣的情況。有個學生成績短期內下降很快,對學校組織的活動也不熱心。郭芳找學生談了幾次也沒見效,上門與家長交流,很快就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原來家長只關注孩子期中期末考試的成績,而平時默許只要做完功課就可以上網游戲,結果孩子成績一落千丈。家長經郭芳提醒,及時調整家教方法,孩子的學習又走上了正軌。
浦東新區教育發展研究院德育室孫永清老師認為,老師家訪遭拒,可能有保護隱私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說明家長對家訪的目的和作用缺乏正確認識。
不同場合交流效果不同
對于家校溝通是不是一定要到學生家里,一些家長有不同意見。孫永清常聽家長反映,現在通訊發達,平時與老師聯系可以打電話、發短信、發郵件等,沒必要上門家訪。但孫永清認為,老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必須走進學生家庭,走近學生家長。
“不同場合,師生交流效果不同。”張邦浩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辦公室里的交流,學生感覺壓力最大。而老師上門家訪,孩子處于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心態較為放松,此時更適合談一些私密、深入的話題。
“教師不要等到孩子出了問題再去家訪,平時就應與家長保持良好溝通,增進理解。如果平時很少聯系,碰到問題,雙方容易對立。”孫永清也提醒老師,“很多教師反映工作壓力大,這個壓力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家長,與家長搞好關系,其實也是在為自己減壓。”
一些區縣在對班主任培訓時都會特別介紹家訪注意事項和溝通技巧,最重要的是以誠相待,讓家長理解家訪有利孩子的教育。(記者 王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