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演員在橋上變臉
回應
重慶第一部城市形象片依舊經典
昨日,重慶電視臺一位在機房播控崗位上工作了十多年的工作人員回憶,當年這部形象片播放得最多的時段是央視新聞聯播前兩分鐘,“在廣告缺位的時段也是播這部形象片,所以給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他的記憶中,這部形象片是全電影膠片拍攝,而不是普通的電視膠片,“制作質量上乘”.該工作人員還透露,該形象片有兩個版本,微博上很火的這個版本主題是“無限的重慶”,姊妹篇的主題是“我愛重慶”.記者看到,兩個形象片中,有不少相同的畫面。
昨日,重慶廣電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形象片是重慶第一部城市形象片,也是全國最早的城市形象片之一。10多年過去了,這位負責人對片子的印象依然深刻,是1999年,重慶成為直轄市不久,為了展示重慶的自然地理、人文歷史和風土民情而制作的。他表示,片子由重慶電視臺策劃制作,并邀請了中國著名導演、中國城市形象策劃包裝的先行者和領跑者范東陽參與制作,“現在看來,還是非常經典,畫面和音樂配合得很好,拍出了重慶這座城市的精髓與氣質。”
回憶
變臉10次完成一個鏡頭
重慶有句俗話:“在重慶騎自行車,不知道是誰騎誰。”視頻中,一市民推著自行車前行的畫面讓重慶網友會心一笑。昨日,記者聯系上了視頻中這位推自行車的市民楊先生。楊先生告訴記者,當時在電視臺工作,臨時客串了這個鏡頭,“還記得拍攝地點在文化宮中門到大門之間”.
鵝公巖大橋上變臉的畫面,也讓網友為之震撼。昨日,這個鏡頭的表演者、42歲的楊坤玖告訴記者,自己9歲開始學習川劇表演藝術,當時受邀參與了拍攝,這個一閃而過的鏡頭,實際上有三個演員試鏡,楊先生拍攝了兩次,每次都變臉10次才最終完成這個鏡頭,“當形象片播出后,我非常激動。”
點評
片子“接地氣”引起網友共鳴
“這部重慶城市形象片堪稱經典”,在重溫了這部片子后,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副院長、教授楊尚鴻認為,這部形象片不僅展示出重慶的歷史人文特點,還給觀眾呈現了一個生機勃勃、迅速發展的重慶。整部片子剪輯手法運用嫻熟,采用聲畫蒙太奇的手法,將畫面、聲音、文字剪輯得渾然一體。能看出來,在制作這部片子的時候,制作者把城市當做了一個人,片中的宣傳語很好地概括了這個“人”的個性特點,整部片子充滿了詩意。
在楊教授看來,這部13年前的形象片如今能引起眾多網友共鳴,與片子“接地氣”(最本色的城市生活)是分不開的。片中展示了重慶的各個階層的生活面貌,有力哥挑擔的情景,有小販擦鞋的場景,有市民休閑喝茶的場景,“俗氣”的生活畫面,卻呈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的城市形象。短時間內便讓觀者在輕松、悅目的環境下,迅速了解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過往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