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保險為什么會走入投保誤區
保險業內人士表示,買得多不等于一定賠得多,應把握夠用原則。市民應學會理性買保險:首先是獲得保障,其次才是投資收益。
保險業內人士表示,買得多不等于一定賠得多,應把握夠用原則。市民應學會理性買保險:首先是獲得保障,其次才是投資收益。
●誤區一買得多賠得多
不少市民認為保額越高越好,買得多就會賠得多,出事時可以獲得更大的保障。其實這是一個誤區,保險產品買得多并不意味著就一定賠得多。一般來說,給付型保險是買得越多賠得越多,比如基本壽險、定期壽險、兩全險、重大疾病保險等,總保額通常不做限制;而有些險種,即使買得再多也不會多賠,比如報銷型住院醫療險、少兒身故險、家財險、車險等,如果超額投保是在花冤枉錢!
像人身險中的報銷型住院醫療險,重復投保是得不到“雙重保障”的。它按照實際損失進行賠償,賠償總額不超過實際損失。例如,如果在A保險公司買了一份保額為3萬元的報銷型住院醫療保險,在B保險公司又買了一份保額為3萬元的報銷型住院醫療保險,如果住院大概花了2萬元的費用,一般市民會認為自己能拿到6萬元的保險費,但其實不是。因為住院醫療是報銷型保險,所以你從兩家保險公司也只能獲得總額2萬元的理賠。此外,家庭財產險?包括房屋、電器等?和車險都是報銷型保險,也是以實際損失賠償,當實際損失高于投保最高總額時,按投保的最高總額賠。
●誤區二 “分紅”低就退保
“我真糊涂,買了一份分紅險,一年就那么一點兒分紅,我看還不如退了!”類似這樣的對分紅險的抱怨并不少見。
在購買投資型保險前,最好問自己一個問題:到底是買保障還是做投資?保險是一種風險轉移工具的本質并不為很多人理解,總是覺得萬一不出險繳納的保費就虧掉了。而投資型保險正好解除了他們這一擔心,在獲得保障功能的同時還可以享受資金增值。但不少投保人矯枉過正,只關心投資型保險能分多少紅,卻不問能防范多大風險。這實際上是一個誤區。保險的本質是保障,投資永遠不是保險的主要功能。
大多數退保的客戶都是看到最初一兩年的分紅水平不理想就退保,這是很不劃算的。退保只能得到有限的現金價值和紅利,而持有越長時間,才越能享受到理想的分紅。
●誤區三 在銀行買保險更有保障
長期以來,銀行在百姓心目中享有較高的信任度,人們認為在銀行買保險比在保險公司買更有保障。
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首先,在銀行出售的保險產品,其責、權、利都由保險公司承擔,銀行只是代售和收取手續費;其次,在銀行銷售的保險品種主要是分紅險、投連險、年金險和萬能險,大多注重于儲蓄性質,保障功能并不強。分紅險是到一定的期限后還本和紅利;萬能險、投連險則都有一個初始費用,即在購買時要扣除手續費,剩余的才用于投資。市民在銀行投保時,一定要看清楚保險條款中關于初始費用占比及繳費方式等規定。總的來說,如果想獲得保障的話,最好到保險公司購買保障類的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