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險一直是保監會重點發展的四大保險產品之一,遺憾的是,健康險的發展狀況并不盡如人意。專家指出,費率厘定沒有基礎數據、風險管控缺乏有效手段、與醫療機構合作不夠深入是主要原因。為了突破健康險的發展瓶頸,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保險業界針對健康險的動作不斷,健康險市場呈現出三大趨勢。
健康險是以被保險人身體的健康狀況為基本出發點,以提供被保險人的醫療費用補償為目的的險種,一般分為費用報銷型和重大疾病定額給付型保險。其中,傳統費用報銷型一般為一年期的短期險種,能滿足日常醫療需要,還兼有低保額、高保障的特點,因此頗受歡迎。但是,各壽險公司都對一年期的健康險制定了投保年齡上限,超過上限的,投保申請將被拒絕,加上各壽險公司對投保人的續保請求進行嚴格的審查,因此,短期費用報銷型健康險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醫療保障需要。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信誠人壽、太平人壽等保險公司先后推出了終身醫療保障計劃,突破投保年齡上限和社保賠付范圍的限制,且沒有續保風險,受到市場的歡迎。據太平人壽福建省分公司綜合業務部的鐘艷介紹,該公司的終身醫療保險銷售僅一周時間,保費收入就突破了30萬元。不少業內人士預計,終身健康險必將成為今后各壽險公司發展的重點。 專業健康險公司現身
盡管各壽險公司競相針對健康險推出新舉措,但有業內人士認為,健康險由專業公司經營是大勢所趨。“根據保險細分的趨勢,健康險必然要走專業經營之路。”太平人壽福建省分公司綜合業務部經理張靛表示。
事實上,早在去年5月,經保監會批準,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平安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兩家專業健康險公司已正式掛牌營業。
民生人壽福建省分公司教育培訓部經理時立?告訴記者,在費用報銷型健康險市場,各家公司長期處于虧損狀態,原因正是醫療保險管理復雜、風險高,單件保額高、保費低,理賠率高及非專業健康險公司缺乏系統規劃和配套資源等。由于長期處于虧損狀態,健康險淪為了壽險的附加險,成為壽險公司眼中的“雞肋”,既不利于公司的穩健經營,也不利于保證投保人的長期利益。
有業內人士認為,專門健康險公司雖然面臨的風險較大,但專業健康險公司的特長在于以專業技術手段開展醫療基金的委托管理業務,控制和減少不合理的醫療行為,由此降低健康險面臨的經營風險。
中國人保福建省分公司宣調科孫平告訴記者,雖然人保健康險公司目前尚未在福建設立機構,但專業健康險公司在全國開展業務只是時間問題。而中國人壽福建省分公司企劃部負責人王小姐則表示,中國人壽今后有可能成立專門的健康險公司。 “醫”、“保”深化合作
除了在險種方面進行創新、成立專門的健康險公司外,在健康險市場還出現了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深化合作的趨勢。
日前,在上海首家正式開展業務的專業健康保險公司———中國人保健康險公司上海分公司與復旦大學附屬的9家醫院、上海復旦醫院管理有限公司舉行了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宣布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結成戰略聯盟。
事實上,醫療機構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很早就存在。從目前國內保險市場來看,醫院與保險公司合作的最常見模式是在醫療理賠上進行合作——— 一般保險公司會指定當地幾家醫療機構作為定點醫療機構,負責被保險人的體檢、疾病確診及治療事宜。
“目前,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的合作還處于初級階段。”不少專家表示。
盡管如此,“醫”、“保”合作正向縱深發展已是事實。除了上面提到的人保健康險公司與醫療機構組建戰略聯盟,不少保險公司也在與醫療機構的合作上下功夫。中國人壽福建省分公司客戶服務部經理董實告訴記者,中國人壽已在不少城市設立“駐院代表”,如福州的80家定點醫保醫療機構有近20名“駐院代表”為中國人壽的客戶提供導診資訊、出險探視、檢查病案等服務。
人保健康險公司的有關人士表示,未來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深化合作的內容將是,專業健康險公司投資設立或參股醫療機構,或建立與醫療機構分享健康保險經營利潤的合作模式,積極探索和嘗試與醫療機構的多層次合作,通過與醫療服務提供者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降低不合理醫療費用。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醫”、“保”的深入合作,今后保險公司的客戶在醫療機構可以享受到出險報案、治療以及理賠等一條龍服務,而保險公司也將通過“醫”、“保”縱深合作來控制健康險的經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