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王先生的銀行卡一直隨身攜帶,卻被在長沙的金店莫名刷掉十幾萬。昨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報道稱,盜刷銀行卡犯罪行為呈現出了集團化、智能化等特點,消費者需警惕用卡安全,保護好銀行卡的密碼。專家表示,目前國內銀行普遍使用的是磁條銀行卡,使用讀卡器等專業設備就能獲取個人信息。
服務員當內鬼
受害人的銀行卡在卡不離身的情況下,莫名其妙在異地被盜刷。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浙江寧波警方連續接到十多起這樣的報案,涉案金額超過400萬元。其中,王先生的銀行卡在10多分鐘內被刷了9次,刷卡總金額高達18.6萬元。根據銀行刷卡記錄顯示,其中一筆高達16.6萬元的消費記錄是在湖南長沙金店產生的。無獨有偶,張先生一直隨身攜帶的一張銀行卡也在外地被盜刷了85萬余元。
通過比對消費記錄,警方發現,十多名受害者銀行卡被盜刷前一段時間,都曾經使用銀行卡在寧波同一家酒店消費過。巧合的是,受害者刷卡時都是同樣的三名服務員在場。根據這些線索,警方最終牽出了一個銀行卡復制、偽造、盜刷團伙,原來酒店的服務員在客人刷卡時,乘機用自帶的讀卡器盜取銀行卡信息,并偷偷記下銀行卡密碼。竊取成功后,他們將銀行卡密碼和讀卡器一起轉給同伙制作偽卡,此后在湖南、重慶、廣東等地以購買大額黃金的方式實施盜刷銀行卡犯罪。
“養肥了再宰”
據警方介紹,犯罪嫌疑人十分狡猾,偽卡制作成功后,他們并不急于刷掉變現,而是始終監視卡上的金額變化,一旦有數額較大的錢進賬,犯罪嫌疑人就迅速到金店,把卡里的錢幾乎全部刷完,用他們的話說就是“養肥了再宰”。在此次行動中,警方共抓獲14名犯罪嫌疑人,當場繳獲用偽卡盜刷后購買的黃金物品,價值120多萬元,同時繳獲偽造的信用卡十多張、讀卡器5個。
芯片卡難普及
業內人士指出,銀行卡犯罪持續高發,主要原因是目前國內銀行普遍使用的是磁條銀行卡。與磁條銀行卡相比,芯片銀行卡卡內敏感數據難以被復制,安全系數更高,但造價也比較昂貴,是磁條卡的5倍左右。
目前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使用的主要是芯片銀行卡,我國的銀行卡已超過20億張,90%以上的銀行卡仍然是磁條卡,如果全部換成芯片卡,成本將超過200億元,這對銀行來說確實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律師邱寶昌認為,銀行作為金融服務單位,明知道磁條卡有安全隱患,由于成本的問題不愿意消除這種缺陷,給金融消費者造成損失的,不僅要承擔一般的賠償責任,根據《侵權責任法》還要對其進行懲罰性的賠償。
據悉,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下發的芯片卡推廣草案討論稿,各商業銀行計劃在2015年全面停止發行磁條卡。由于更換磁條卡成本很高,再加上ATM機和POS機的改造成本更高,這意味著,普及芯片卡將是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