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銀行卡網銀業務、網上支付的盛行,許多“垂釣者”虎視眈眈,“釣”法花樣迭出,令消費者防不勝防。
網購退貨遭遇假“客服”
消費者李女士最近網購了一件數碼產品,收貨后發現有瑕疵,于是她聯系網店客服打算退貨,但當時由于客服忙沒有及時回復。
5分鐘之后她李女士接到一個電話,自稱是“客服”,要退貨的話需要提供信用卡的賬號,李女士沒考慮就報了信用卡卡號。
幾分鐘后該電話又要她提供有效期、驗證碼,這時李女士起了疑心,但“客服”不以為然:“我們這么大的網店每天交易幾百筆訂單,退貨流程也有機制保障,從沒出現過問題。”于是李女士半信半疑地將信息給了對方。不料,掛電話沒多久,李女士就陸續收到幾筆幾千元的消費短信。
《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廣大消費者,不法分子利用了網購族退貨時想要盡快解決問題的心理,盯準時機冒充客服,騙取網友卡片信息。在任何支付過程中,任何時候都不要向任何人提供信用卡的重要信息,包括手機動態碼,一旦有人索要上述信息,很有可能就是詐騙。
“虛擬朋友”勿輕信
四年前,張女士的一個好姐妹亞琳去了國外,之后她們便很少聯系。然而就在上個月,亞琳突然從QQ上找到張女士寒暄。
亞琳在聊天的過程中,始終把話題往信用卡上聊,問張女士在國內用什么信用卡。張女士不好拒絕,就順手將信用卡拍了照片傳過去,張女士心想只是卡號、有效期等信息,反正也沒透露密碼。
然而就在當天晚上,張女士便收到一條條手機消費短信,她的信用卡在境外網上被消費了近萬元。張女士立刻凍結了信用卡,并給遠在國外的姐妹亞琳打電話,才得知她的QQ號被盜了。
《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廣大持卡者,僅信用卡卡號、有效期就足以“克隆”一張信用卡,使用社交網絡涉及到信用卡等敏感信息,務必要打個電話確認對方真實身份。建議開通信用卡短信消費提醒,一旦發現賬號有異常,立刻電話客服人員了解情況,必要時凍結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