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電話送保險餡餅還是陷阱
電話保險營銷迷霧重重,業內人士為您揭示其中玄機
“今天,我媽媽接到某保險公司電話說送她一份保險,是不是騙子哦?”最近一段時間,記者頻頻接到讀者電話咨詢,說是最近不斷接到保險公司的騷擾電話。
保險公司電話送保險,真有這樣的好事嗎?這會不會是什么圈套?如果是圈套,又該怎樣防范?5月10日,記者為此采訪了業內人士,請他為讀者揭示電話送保險背后的玄機,解答讀者疑惑的問題。
案例一:
免費送保險有真也有假
“你好,我是XX人壽保險公司的……”昨天上午一大早,正在上班的黃先生接到了一家保險公司的電話。電話里一個女聲告訴他,公司正舉行一項針對手機138號段的抽獎活動,如果黃先生的出生日期恰好在公司規定的中獎范圍內,黃先生將很幸運地獲得一份由保險公司贈送的商業保險。接著,該女聲詢問了黃先生的生日,很幸運,黃先生的生日恰恰符合保險公司的要求,他毫無懸念地中獎了。接著,為了寄送保險以及方便日后理賠,保險公司又索要了黃先生的家庭住址等相關信息。事后黃先生感覺不妙,我把這些個人信息都給了對方,萬一是騙子咋辦?
【玄機解讀】
天上掉餡餅的事情,遇到之后反而讓人心存疑惑。這樣的保險贈送是不是騙子?送的保險實際價值多少?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業內人士說,的確有一些保險公司這樣做,電話號碼是隨機撥打的,這是一種常見的電話保險營銷手段,其目的是通過贈送保險與你建立聯系,同時獲得你的詳細個人資料,如姓名、聯系方式、家庭住址、家庭成員信息等;一般來講,等免費保險到期前,新的保險推銷電話就會到來。當然,如果有人詢問你的銀行卡號,你就得當心了,他可能是騙子。
這種贈送的保險,一般是3個月的意外險,成本通常不超過20元錢,到期后他們會跟進向你銷售其他的險種。這種贈送的保險是真實有效的,如果你不怕以后保險公司的持續騷擾的話,這個免費險是可以要的,是真實的保險。
案例二:
隨意“嗯”一聲當心“被同意”
“你好,這里是XX銀行信用卡中心……”5月10日上午,記者碰巧也接到一個自稱某銀行信用卡中心工作人員的電話,在確認記者是該行信用卡客戶后,對方不由分說就開始介紹兩款人身意外保險產品,保額、保障范圍等都一股腦地倒給記者。不過,當記者再次詢問身份后,對方說的身份卻跟開場白不同,變成了“XX銀行信用卡保險服務中心”。而后,這位工作人員又一次開始介紹兩款產品,并詢問記者需要選擇哪一款。
在整個過程中,這位工作人員一直保持著非?斓恼Z速,以至于記者根本無法仔細了解這兩款產品的詳細情況。而且,在這位工作人員問記者選擇哪一款之前,一直沒有提到如何繳費,如何簽訂合同等細節。記者在電話中問:“那這兩種保險需不需要收費?”工作人員沒有正面回答,而是繼續說該保險的種種好處,當記者再次打斷她,詢問是否收費時,她才回答:“我們肯定將給你提供最大的優惠。”
據這位工作人員介紹,如果愿意投保,可以直接從賬戶上劃去保費。盡管記者拒絕了投保,不過還是有很多疑慮:沒有當事人的親筆簽名和密碼,銀行就可以根據錄音扣款了嗎?如果當時表示想投保,保單就會生效嗎?這也是目前接到銷售電話的消費者疑慮較多的問題。
【玄機解讀】
本報去年曾以《電話里嗯一聲保單就生效》為題,報道了市民馮先生遭遇的一次電話保險營銷。去年7月,馮先生接到某銀行信用卡中心電話,向他推出名為“信諾”的意外險產品,每月只需扣除80余元。如馮先生口頭同意購買,保險公司將在一個星期內寄出書面條款和保單,待馮先生簽字確認后開始扣款。馮先生正開會,就說“嗯,我考慮一下。”沒想到,這一聲回應就已經確認合同并于當月起進行連續扣款。對此,銀行表示電話錄音顯示當事人確認扣款,而保險公司認為合同不需要簽字,只需錄音也可生效。
實際上,電話銷售保單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傳統的由保險公司電話中心呼出,投保人在電話里表示有購買意愿,保險公司會寄出保單,投保人簽字寄回生效。而另一種方式,也是馮先生遇到的情況,保險公司與銀行合作,如持卡人在電話里同意購買,相應的保費將直接從銀行卡里扣除。
根據保監會2008年發文規定,保險公司通過電話銷售保險產品不得未經投保人同意自動續保、不得未經持卡人書面同意扣取保費、不得以銀行身份電話銷售保險。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明確對方的身份,尤其應該詢問保費如何繳納,同時不要輕易表達意向。
案例三:
“存款送保險”套你20年
張先生接到的保險銷售電話則采用了另一種方式。來電話的是一位女士,上來先自報家門,說出自己的工號,并告知電話被錄音。接著,該女士告訴張先生,因為公司搞慶祝活動,這家保險公司要向他贈送一份保障期一個月的意外險,要求提供姓名和身份證號。
沒過幾天,張先生接到了這份意外險的賬戶號,需要上網激活。通過贈送保險認識張先生的營銷人員再次給張先生打電話,稱現在有一項新的活動:“每月往銀行卡里存入200塊,就相當于送份意外醫療保險”。聽說是免費的張先生雖然動心但還是心存戒心。
“我當時就問她,這存入卡里的200塊錢還能不能動了?”那位電話營銷人員才解釋說,每個月存200元,存10年或20年,到期才能返還。
【玄機解讀】
這個案例中,營銷人員所推銷的是一款儲蓄加保障的保險,而張先生存入的錢等于交了保費。在銀行柜臺,很多存錢的人被勸說贈送一份保險,但實際上,存款被變成了保費。一位保險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有些公司跟銀行合作得好,消費者去打印存折單子,可能都無法發現這部分錢被保險公司取走。
小貼士
應對電話保險營銷六招
第一,首先明確對方意圖,是送保險還是需要花錢買?如果你不需要,應明確拒絕,而不要含糊其詞;第二,在對方提示有電話錄音的情況下一定不要輕易允諾;第三,一旦發現信用卡扣款行為,一定要及時收集包括銀行對賬單在內的證據,并及時與銀行和保險公司取得聯系;第四,如果已經收到保險單,應當仔細查看條款內容,如果該保險不符合你的要求,可在10天猶豫期內及時退保;第五,通過司法訴訟途徑確保自己的權益不受損害,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第六,如果你不想受到同一家公司的不斷騷擾,可以明確地告訴對方不想再接到你們公司的電話。因為保監會有要求,對不接受這種方式銷售保險的消費者不得“二次騷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