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被譽為東方龍腦,起源于西漢,原產地安徽八公山。東漢諸葛亮北伐曹操,九伐中原,在劍門關屯糧練兵,豆腐制作便在劍門關安家落戶了。經過1800多年,人們把豆腐這種“尋常菜”變為“華宴席上珍”了。
俗話說:“青菜豆腐保平安”,豆腐的養生保健作用,在很多中醫書籍中都有記載:豆腐,味甘性涼,具有益氣和中、生津解毒的功效。發展到現在,豆腐及其制品已經成為我們日常飲食原料的一大類群,可以烹制出各種各樣的菜肴、小吃;它可以單獨成菜,也可以作主料、輔料,或充作調料;它可以作多種烹調工藝加工,切成塊、片、條或丁,或燉、或炸,冷盤、熱菜、湯羹、火鍋樣樣皆能,所以民間又有“豆腐得味,遠勝燕窩”的說法。
臺灣煲仔豆腐
吃臺灣菜,豆腐是一定要吃的,而且沒有時節的局限。招牌的臺灣豆腐煲是熱氣騰騰的,里面材料豐富:豆腐事先煎過,顯得金黃金黃的,青綠大蔥、豆豉、洋蔥、辣椒共冶一煲,煞是好看。煲仔里面有三分之一是汁醬,滲透到豆腐里頭,以至豆腐外脆內嫩。這雖然是一道辣菜,不過對于怕辣的人有個好處:它是先咸后辣的,比較容易接受,而且辣勁在后頭,等你明白它是辣的之前,煲仔也吃得差不多了。
云南清湯豆腐
這個菜賣相相當清雅,豆腐都切成了一小塊一小塊的,少量的松子、肉粒鋪面,就只有寥寥幾片辣椒圈點綴。不過在上菜以后,大伙都有點擔心:哇,還真是素面朝天,會不會淡而無味?猛地舀一大勺來吃,才覺得有點粗魯,豆腐小小滑滑的,一下就順著喉嚨溜走了。吃的時候一定要伴著清湯來吃,因為這所謂清湯,是用肉粒、蛋清、甜椒所煮出來,濃稠鮮味,也是豆腐味道的主要來源。
農家煎釀豆腐
農家作風是要香口,用的不過是普通豆腐,難的是要挖空內里,釀入新鮮肉泥!據說釀好以后,為了保持豆腐的方塊形狀,煎前用水浸泡著,客人點了,馬上用鐵板煎上來,熱騰騰,香噴噴,足夠新鮮。而且,絕大多數餐館中這道菜的價格都在10元上下,絕對實惠。
東北鍋塌豆腐
東北一帶以粗糧、野菜、大肉為主,先給人一個粗獷的印象。不過,上東北菜館吃飯也不乏精致小菜,例如這個鍋塌豆腐就帶給我們一點驚喜。它主要用蛋和豆腐來做,特別之處在于一大塊的圓形豆腐成了內餡,完整地包在蛋汁里面,由于用大圓鍋來煎、大圓盤上菜,顯得分量充足。有意思的是,明明是東北菜館,這道菜配的餐具卻是刀叉,感覺有點像在吃比薩。切開來看也挺有趣的,煎蛋和內餡的豆腐差不多厚,吃一口嘗嘗,外香內滑,清淡中有濃濃的蛋香!這個豆腐用的是日本豆腐,用奶油拌的粉汁炸得金黃,外面香脆,內里清淡。過癮的是,吃法與乳豬相似:蘸點椒鹽或者甜醬,要是不蘸醬就吃它香香的奶油味吧。菜式很簡單,卻既可以做主菜,也可以當作下酒的小菜。
河南泥鰍鉆豆腐
泥鰍鉆豆腐是一種民間的傳統風味菜,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在許多地方都有制作,但以河南周口地區民間制作尤為出名。
傳說過去祖居周口圈神廟街,有一位名叫邢文明的漁民,舊時常以捕撈魚蝦為生,他在捕魚的時候,卻常常捕到一些泥鰍,往往較大的泥鰍賣掉后,剩下的小的無人問津,每次只好帶回家里自已烹食。有一次,他為調劑口味翻翻花樣,索性把小泥鰍在家放水盆里吐凈了泥,并從街上買回一些豆腐和蔥、姜等調味佐料,因泥鰍小不易拾掇,便撈放鍋內蓋上鍋,用姜蒜同豆腐一起煮。待煮后揭蓋看時,發現小泥鰍都鉆進豆腐中去了,只是魚尾留于外,十分別致有趣。此法很快便在當地民間傳開,即名之為“泥鰍鉆豆腐”。
泥鰍鉆豆腐,由于具有較高的營養和進補作用,后經廚師幾經改進,亦成為筵席飲宴上的名菜。具體烹調,系先將小泥鰍置放有蛋清液的清水盆中,以排除臟物并洗凈,砂鍋注入涼排骨湯,隨放整塊嫩豆腐和泥鰍,加蓋慢燉稍許時間,泥鰍被熱氣所逼鉆入豆腐躲藏,待至湯沸全部燙死在豆腐中,然后再經小火并加入多種調配佐料烹成。湯清見底,十分美觀,鮮嫩可口,堪稱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