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品牌大米標簽。
部分品牌大米標簽。
大米鎘超標事件發生后不少消費者在買米時對大米的產地格外關注。有消費者向記者爆料,不少大米包裝袋上對產地的標注非常復雜,不少包裝袋上有好幾個產地,到底來自哪里很難看懂。專家表示,目前國家規定的大米產區(地)標注有兩類,一是食品產地,一是原糧產地,如果需要尋找特定產區的大米,須看原糧產地信息。
現象:
一眼就能看出產地的米少又貴
李先生昨天去超市采購大米,他將目標定為知名品牌、東北地區產的大米。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目標,實施起來卻遇到了困難。李先生告訴記者,對于產地的標注各個品牌不一樣,一些產品包裝袋上的生產商有好幾個地址,分不清到底是哪里產的;一些產品明明寫著東北米,但是產地卻寫著廣東東莞、汕頭等地。李先生把每一袋米從貨架上抱下來詳細看說明,研究了一上午才搞明白。
記者在超市里看到,李先生碰到的這種情況確實存在。從外包裝上一眼就能識別出產地的大米并不多,主要是幾款知名品牌的高檔大米產品,如某一款產品在醒目位置印著產品來自中國著名稻米產區三江平原;另一款大米的廣告語是:五常原糧、產地純正。但這些產品價格不菲,一般一斤5元以上,貴的高達十元一斤。另一些產品的產地有好幾個,如一款“水晶牌”東北大米,標注著原料產地為黑龍江、遼寧,產地為廣東汕頭。還有一些產品無法分辨產地,如一款晚秈米標注的生產商有三家,并在括號中表示具體生產地以生產日期旁的字母表示為主,隨后記者在該袋大米的封口處找到生產日期后面有一個“B”字樣,才了解到該款大米的生產地為東莞的一家米業公司。
調查:
“原糧產地”標注暫未有統一規定
記者了解到,超市里包裝好的大米標簽必須符合國標《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7718的規定。按照這一國標規定,“產地”指食品的實際生產地址,但是并未明確規定必須標注“原糧產地”。
這意味著,大米廠商只要標出大米是在哪家工廠分裝成成品就足夠了,即使不標“原糧”產地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問題是,這導致了消費者不能清楚地了解到大米的具體信息,即無法判斷大米的原產地到底是哪里。
事實上,消費者向超市、質監部門投訴“東北大米”標注的產地不是東北的情況,近年紛紛見諸報端。一些地區的質監部門還專門為此約談大米廠商,要求在標注東北大米時必須同時標注原糧產地,但這一具體要求目前仍然停留在地方主管部門的層面。
業內:
大米“產地”確有兩套身份
昨日,國內一家大型小包裝大米生產商的聯系人告訴記者,目前國家規定的大米產區(地)標注有兩類,一是食品產地,一是原糧產地,如果需要尋找特定產區的大米,就要看原糧產地信息。
按米業行規和國家規定,大米被分裝的地點就是它的食品產地,被分裝的日期就是產品的生產日期。此外,記者還發現,目前的規定對原糧產地的標注精確度也不高。例如,往往產地只需要寫明是某省即可,而不需要具體到哪個市、區甚至縣。對此,相關人士這樣理解:“原糧產地目前沒有很精確的原因是,像我們這樣真正有基地建廠的米商國內其實還是很少的。在目前的標簽規定下,廠家只要保證收來的米是來自一個具體的省就可以了。”
大米身世
以東北大米運輸到廣州加工廠為例:
環節1原糧:東北某地每年秋季成熟后的水稻,稱為原糧。(注:米袋上不強制標注原糧產地。)
環節2收糧:企業對原糧的收購從10月份開始,持續到第二年的2月結束。(注:原糧的出產時間不強制標出。)
環節3運輸:大米從東北運到廣州,一般都是靠火車運輸,所花的時間約10天到20天。
環節4加工:企業接到訂單把原糧按需求進行加工。只要是在廣州分裝的大米,按規定標稱的生產日期就是在廣州分裝的日期。(注:根據規定食品產地、生產日期都是按在廣州分裝的廠址和日期來標注。)
環節5上架:大米經分裝后會進入超市、糧店。 文/圖 記者陳芳、劉俊(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