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喝一罐味全乳酸菌等于吃了15塊方糖
對出廠一星期左右的乳酸菌飲品進行檢測,其所含有益菌還是有活性的,但是再放置一段時間,大部分可能都死掉了
菌種名字很長,于是蒙牛、伊利等乳企就用英文字母的縮寫來表示,但這個菌種究竟是什么,很多時候只有企業自己清楚,甚至連搞研究的專家都看不懂,更別說消費者了
法治周末見習記者 蔡長春
“喝一罐味全乳酸菌等于吃了15塊方糖!”
一條關于乳酸菌飲料含糖量過高的微博近日引發公眾的廣泛關注。該微博指出,雖然味全乳酸菌飲品在宣傳上打出0脂肪概念,但0脂肪不等于0熱量,喝下一罐400多毫升的乳酸菌飲料相當于吃下去了15塊方糖。
對此,法治周末記者走訪了北京多家大型超市,在對比了多種乳酸菌飲料的營養成分后發現,味全在其產品外包裝上標注的含糖量為16.2g/100ml。除此之外,有超過半數的乳酸菌產品標注含糖量超過9g/100ml。
不僅如此,乳酸菌飲料清理腸道有助健康的功能也存在著較大的爭議。
知名乳業專家王丁棉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如果乳酸菌飲料選用的不是很優質的益生菌,在經過胃部高酸區到達腸道的過程中,基本上70%甚至80%的益生菌就都已經被殺死了。”
據王丁棉介紹,只有活菌才具有相應的清理腸道等功能,而乳酸菌中的有效菌群會隨著存放時間的延長自然衰亡,相比于出廠時的活菌數,銷售時可能連十分之一都沒有了,這樣消費者等于白白喝了糖水。
在王丁棉看來,現在很多商家都打著乳酸菌、益生菌等概念來推廣自己的產品,但有些確實是過度宣傳。加之一些商家在產品標識上對活菌數量等重要信息標注不明,也存在著誤導消費者的嫌疑。
“乳酸菌飲料確實能夠帶給消費者一定益處,不過目前市場上也存在著諸多亂象。”大連工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農紹莊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早在2003年就已經頒布實施的相關標準亟待完善,通過相關部門的調控與管理,才能更好地促進該行業繼續向前發展。
一瓶乳酸菌相當十塊方糖含糖量
乳酸菌飲料可以調節人體腸道健康,“幫助腸道做運動”,這早已成為商家的核心賣點。
農紹莊教授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所謂乳酸菌飲料是一種含有益生菌的飲品。從微循環理論來看,如果我們攝入一些有益菌進入人體腸道并形成有益菌菌群,就會抑制一些有害菌的生長,確實對身體有益。”
不過,乳酸菌飲料能否有效地發揮其應有作用,卻是“有條件”的。
農紹莊表示,這是因為人體的消化道內存在大量胃酸,乳酸菌要通過消化道進入腸道內其實是比較困難的,甚至在這種條件下,很多有益菌可能就都死掉了,會損失很大一部分。
因此,如何保證這些有益菌能夠安全到達腸道,就成了人們攝入乳酸菌的一大關鍵問題。
據王丁棉介紹,一些做得較好的乳酸菌企業,在其產品出廠的時候,往往會有意識地提高其活性乳酸菌含量,以此來保證消費者的最終攝入量。
此外,王丁棉還表示,除了乳酸菌通過人體高酸區的能力外,其在相關產品保質期內的衰亡速度也非常重要。
“一些產品的缺點就在于,出廠一個星期左右時進行檢測,其所含乳酸菌還是有活性的,但是再放置一段時間的話大部分可能就都死掉了。”王丁棉告訴法治周末記者,“這樣本來就是死菌的產品,吃下去就更沒效果了。”
除此之外,王丁棉告還訴法治周末記者,目前市場上很多乳酸菌飲料都是要放糖的。
法治周末記者在調查中也發現,在多數乳酸菌飲料的外包裝中,雖然都標注著其中含有糖類成分,但是幾乎都沒有清楚地顯示出其具體的含糖量。
而據了解,在乳酸菌飲料營養成分中,所謂的碳水化合物一項其實指的就是含糖量。
在對比了多種乳酸菌飲料后法治周末記者發現,按照相關產品上標注的碳水化合物指標,大半以上產品的含糖量都超過了9g/100ml。如果按照每塊方糖4.5g、每瓶飲料500ml進行計算,普通一瓶乳酸菌飲料就可能含有10塊方糖的糖分。
在王丁棉看來,一些乳酸菌飲料的含糖量雖然較高,但是其營養價值卻是普遍偏低的。
“這是因為乳酸菌飲料中的蛋白質含量比較低,品質好些的能夠達到1.2g/100ml,而大部分還都是在0.7g到0.8g左右。”王丁棉表示。
農紹莊認為,經過調配加水加糖的才是乳酸菌飲料,其蛋白質含量遠不如酸奶等一些乳品。
“乳制品核心就是蛋白質含量,乳酸菌的蛋白質含量遠低于牛奶。”乳制品行業資深人士余斌品也告訴法治周末記者。
專家都看不懂的產品宣傳
“歡迎您品嘗下我們的產品,它含有大量的益生菌,對您的身體健康非常有幫助。”在記者走訪的超市中,多家乳酸菌飲料的導購都在向消費者進行著宣傳推廣。
在眾多的乳酸菌產品外包裝上,法治周末記者也發現,各大品牌紛紛打出了五花八門的“概念”,有“活力C菌”、“植物乳桿菌”等眾多品類。比如蒙牛優益C活性乳酸菌酸奶、伊利暢輕A+BB復活益生菌優酪乳等宣傳,著實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現在買這種飲料早就不看成分說明了。”一位消費者告訴法治周末記者,“上面寫得那么復雜,看也不懂,所以要么聽宣傳,要么選品牌。”
在相關專家看來,這樣的廠家產品包裝宣傳并不利于消費者進行正確的選擇。
王丁棉認為,像伊利、蒙牛宣傳的以英文字母為代稱的菌種,其實就是在玩手法。
他表示,由于其菌種名字很長,于是他們就用英文字母代表的縮寫來表示,但這個菌種究竟是什么,很多時候只有企業自己清楚,甚至連搞研究的專家都看不懂,更別說消費者了。
此外,記者還關注到,對于與產品質量直接相關的活菌數量,目前在標注上也并不統一,有的標注為“300億活性乳酸菌”,有的是“出廠時3×10^8CFU/ml”,還有的是“乳酸菌活菌數≥3×10^8CFU/ml”等。
這在王丁棉看來是一個亟待規范的領域,乳酸菌活菌量標識最好由國家統一規范到百分比的形式,而且要將其與產品的保質期掛鉤。
王丁棉還告訴記者,乳酸菌飲料需要進行低溫保存,以降低其中乳酸菌的衰亡速度,而現在有的廠家在產品包裝上標注的卻是“冷藏最佳”,有的甚至沒有任何提醒信息。
“這樣就很容易導致在流通和銷售環節中,乳酸菌飲料因此沒有被放入適當的保存環境,從而導致其活性菌數量大幅下降。因此,這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誤導性行為。”王丁棉說。而更讓他氣憤的是,有些廠家的產品明明是死菌,廠家卻還將其標注為活性菌,這種行為更加擾亂了市場的正常秩序。
舊國標已經“過時”
據記者了解,乳酸菌飲品產業已連續多年以每年25%以上的速度遞增,年產量突破160萬噸,產值突破50億元。
王丁棉也告訴法治周末記者,近些年包括澳洲、新西蘭、臺灣等地的很多品牌都在做益生菌產品的開發,基本上每隔一兩年,就會有企業找他討論某個新品種的發展前景。
與此同時,乳酸菌行業至今仍在使用10多年前制定的《乳酸菌飲料》和《乳酸菌飲料衛生標準》兩個相關文件。
據王丁棉介紹,早在2005年左右,業內曾經組織過一次益生菌國家標準修訂的研討會,不過當時一些專家出于維護行業發展的考慮,甚至還想將國家規定的10^6CFU/ml乳酸菌含量標準降低為10^5CFU/ml。
而這在王丁棉看來是十分荒謬的,他認為國際上已經普遍使用10^7CFU/ml的標準,而我們當時的研發水平是可以達到與國際接軌的程度的。
此外,王丁棉還表示,舊標準中規定“出廠3天內產品乳酸菌含量必須高于1×106CFU/ml,在銷售時,只要有活性菌檢查出來即可”,這一條款也是需要進一步修訂的,因為與消費者息息相關的是保質期內有多少活性菌在里面,而不是出廠時的數值。
王丁棉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經多次呼吁過此類問題,不過,由于當時制定標準的團隊大多是一些行業性的專家,而真正從事科研開發的專家較少,因此這些建議也一直未被采納。
農紹莊告訴記者,對哪一種菌更適合成為乳酸菌飲料的選擇,能夠更好地到達腸道形成有益菌群,并對消費者腸道或者身體有益,目前來說還沒有明確的標準。
此外,農紹莊還表示,對乳酸菌的保存環境和保存時間也應該有標準。
農紹莊認為,乳酸菌飲料行業的發展,應該伴隨著相應的風險評估和國家標準的完善,以此來保證其健康發展。
而在王丁棉看來,當前我國乳酸菌行業發展十分迅速,一些企業、高校也都在對益生菌菌種進行研究,尤其是相關企業的科研能力與實際應用能力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不過在新益生菌菌種的科研上,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努力,目前對一些好的菌種的科研還處在空白狀態。”王丁棉表示。
(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