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價3萬元的房子裝到最后花了4、5萬元”,“花高價買的裝修材料質量還不如普通材料”,“找裝修公司必須包工包料”……在裝修過程中,許多市民有著方方面面的苦惱。那么,家裝市場上究竟有哪些事情是市民不了解的呢?日前,記者采訪了一些業內人士,在此給出相關建議,提醒消費者在進行裝修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謹慎,以免掉入一些裝修公司布下的“陷阱”。
裝修市場水很深家裝隱性消費需提防
宣傳不實需提防
額外費用收費多
很多打算請家裝公司裝修房子的消費者都發現,一些家裝公司的裝修報價很便宜,有的甚至便宜得超出想像。例如裝修一套新房,按照100平方米的標準計算,一般的家裝公司會給出連工帶料4、5萬元至8、9萬元左右的報價,但同樣提供設計方案,同樣提供裝修材料清單,一些家裝公司的裝修報價卻能夠低至3萬元,甚至更低。對消費者來說,換一家小規模或不知名的小公司,上萬元錢看似就可以這樣“輕輕松松”地省下來了,相比之下可能比其他公司的裝修材料費還低,不明真相的消費者往往圖便宜與之簽下裝修合同,在裝修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額外的費用。
市民李女士剛剛開始裝修沒兩天,李女士就被裝飾公司告知他合同中的裝修費用并不包括門口、窗口等處的打膠、吊頂后面的支架、衛生間瓷磚后的防水處理等,裝修質量會受到影響。這樣一來,李女士只得又向家裝公司交了“額外”的裝修費。這一出一進,李女士非但沒有省錢,反而又多花了3000多元。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遇到這種隱性消費陷阱的消費者不僅僅是李女士一人,許多家裝公司表面上為消費者開出低廉的裝修報價,卻在輔料、細節等不為人所注意的地方“找齊”。
套餐搭配有玄機
好看未必就好用
“203元/平方米、299元/平方米、310元/平方米……”作為百姓日常居室裝修,這種價格看上去確實很誘人。因為從直觀來看,即使100平方米的房子,裝修一新也不過2、3萬元錢,更何況商家宣稱使用的還是環保的名牌產品。然而,消費者哪里會想到,這種看似“透明”、實惠,讓人省心的裝修套餐,其實用起來并非那么簡單。
采訪中,有過消費經歷的幾位消費者對此頗有感受。市民王女士告訴筆者:“我選擇了一款288元的套餐,100平方米也就2.88萬元,心想即使打出點余量,3萬元也足夠了。可是施工以后才發現,很多項目如水電路改造、安裝門窗和燈具、垃圾清運等都是要另外再收費的,而且有的項目不加又不行,就這樣最后我花了大約5萬元才達到基本的裝修效果。”另外一些消費者也表示,選擇這種定價套餐原本是為了經濟實惠而且省心,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
施工水平有參差
“小動作”難發現
目前裝潢市場已經漸漸規范,只是在裝潢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具體操作人員的水準影響了公司的裝修質量,這是一個現實問題。消費者由于對裝潢方面的專業知識知之甚少,因此在施工人員報出所需物品的時候往往不知內情。
舉一個例子,現在有不少施工人員,都是趕場子做活的,往往是泥水工先進行首期施工,之后木工進場,而按照制作家具的細木工板來算,二室一廳的用量在十張板左右,如果木工多個地方同時施工,他往往會“套裁”,這樣表面上用量并不增加,但是木工從中可以省掉2到3張板,以每張板的市場零售價約為100元計算,木工從中可以獲利300元,而這樣的隱性開支消費者是無論如何也察覺不到的。
消費者在裝潢過程中,最容易忽略的是一些低值易耗品,諸如墻面乳膠漆、家具漆、家具導軌等,這些材料在單價上看價值并不大,而且施工人員按照實際的面積計算用量,可以說滴水不漏,挑不出一點兒毛病。如在制作家具上漆的時候,如果消費者不在,漆工往往會少走幾次漆,特別是現在流行的清水漆家具,消費者如果不是行內人,是絕對看不出來的,一直要到使用多年后才會發現不對勁,多余的漆往往會轉移到其他施工現場使用,一進一出漆工從中克扣下的油漆就是其“新的利潤增長點”,而這樣的小動作,一般的監理也很難發覺,因此隱蔽性極強。
專家提醒:裝修合同是重要維權憑證
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選擇裝修公司時不要輕信裝修公司口頭的承諾和廣告宣傳,被各種促銷和所謂“低價”吸引,而應該充分考量公司的品牌、綜合實力以及信譽,簽訂一份完整的裝修合同才是最好的維權武器,相關條款規定越詳細越好,不要怕麻煩。在合同擬定完畢后,消費者還需認真閱讀每一個細節,比如合同主體是否明確、權利義務是否分清、是否有增減項加入合同等,以免事后因為某些條款的疏漏,造成與裝飾公司的糾紛。
裝修有別于其他服務行業的地方在于施工過程中存在諸多變數,比如增減材料、變更項目還有改變原有設計方案等,消費者一定要將這些內容寫入合同,以免出現糾紛時由于沒有充足證據而使自己處于被動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