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具容易“藏毒”,陶瓷餐具相對安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瓷餐具都“靠得住”。
近日,有業(yè)內人士披露,傳統(tǒng)的制瓷工藝高耗能、三廢多、成品重金屬易超標,一些殘次處理品也經常被小販拿來低價出售,消費者在購買時要多加注意。
在北京各大早市和路口街邊,人們總能看到推著小車賣顏色鮮艷、價格便宜陶瓷餐具的商販。
近日,記者在石景山某大型超市門口偶遇一位推車出售陶瓷制品的攤販。當記者詢問賣陶瓷餐具的商販這些餐具是否有生產廠家和合格證時,商販頭也不抬地回答:“這都是出口國外的,從廠家直接拿的貨,質量肯定沒問題。”記者隨機拿起幾個盤子仔細觀察,并沒有在上面看到任何廠家信息,并且多數都存在缺口、有氣泡或顏色不均勻等問題。
業(yè)內人士表示,由于我國陶瓷“鉛鎘溶出量”的國家標準低于歐美標準,有不少出口瓷器會被歐美國家封存、退回,所以那些所謂的出口產品并不一定真的比其他國產瓷器更安全。有些正規(guī)的陶瓷廠還會將次品丟棄,而地攤上賣的這些廉價餐具,大多就是廠家丟棄的次品,其成本非常低,可能存在重金屬超標等問題。而即使是一些高檔陶瓷餐具,如果采用釉上彩或釉中彩,也可能存在安全問題。
據了解,在制作工藝上,陶瓷餐具可分為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3種。由于彩釉顏料含有鉛、鎘等有害金屬,長期用其盛放酸性食物,就有可能將重金屬溶出后,一起被吃進肚子里,所以釉下彩的陶瓷餐具更加安全。
那么,怎么分辨釉上彩和釉下彩呢?專家表示,一般陶瓷餐具摸上去表面有些坑洼的是釉上彩,十分光滑的則是釉下彩。
《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廣大消費者,在挑選陶瓷餐具時,首先要注意商品的生產廠家等信息是否齊全;其次用手摸,最好不要選擇表面凹凸不平、起泡,甚至花紋邊緣有凸起的釉上彩餐具,不要選擇內壁有花紋的餐具;最后,買回陶瓷餐具后要先用沸水煮5分鐘,然后放到食醋里浸泡一兩個小時,可以讓部分有毒物質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