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十一”,在眾多電商的大力宣傳下,消費者的血拼熱情再次被點燃,但是其中也暗藏不少“陷阱”。本期,《中國質量萬里行》盤點了近年來“雙十一”中的消費陷阱,提醒消費者擦亮眼睛,防止在類似的促銷活動中被“坑”。
陷阱一:打折前先暗中抬價
先漲價再降價,這一實體店慣用的促銷伎倆在今年“雙十一”電商大戰前夕已見端倪。原價338元的品牌運動鞋,5折促銷169元;原價1699元的女裝大衣,5折促銷799元,但眼見也不一定為實。標示的零售價虛高,這已經是公開的潛規則,不過店家不可能明目張膽地把零售價抬高,有一種做法是,先把參加促銷的寶貝刪除掉,再上架,這樣買家在以往的銷售記錄中都是看不出來的,所以買家沒辦法查到貨品之前的售價。
此外,趁著“雙十一”到來前,大量上新品也是商家的促銷手法之一。新品的折扣往往很低,有的只需三四折,但算下來卻并不便宜——商家為了讓夠“低”的折扣吸引眼球,暗中抬高商品原價。
陷阱二:特價貨只賣不發貨
以某樣“特價商品”吸引客戶進店消費,從而帶動別的商品銷售,這種促銷手法也不鮮見。
然而,不少買家卻反映,一些網上店鋪里“特價商品”經常付款后不發貨,而賣家對此的解釋是缺貨、售罄或者備貨不足,并借故向買家推薦其他產品。
陷阱三:假貨水貨魚目混珠
低價商品中,也不乏品質存疑的假貨、水貨魚目混珠。
去年“雙十一”,就有不少網購了某牌子紙尿褲的家長們通過微博等多種渠道控訴維權,反映孩子用了網購的紙尿褲,出現紅屁股、水狀皰疹潰爛的癥狀。
同樣,以次充好的現象更容易發生在“山寨”流行的電子數碼產品領域。
陷阱四:商品低價運費坑人
“價格戰”之余,很多消費者往往不太在意的網購運費其實也暗藏著“貓膩”。有不少消費者爆料稱,促銷商品很低價,運費卻是天價。
于是,很多商家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將運費變為另一個“盈利空間”。
陷阱五:“返券”讓你循環消費
日前有消費者稱,他參加某電子商務網站舉辦的“雙十一滿百送百”活動后,發現實際使用返券時有諸多限制,使用200元的返券還要再花數百元,掉入了循環消費陷阱。
據了解,在“雙十一”期間,國內幾大電子商務網站都推出了促銷活動,其中返券促銷較為流行,部分網站的返券促銷活動到現在還在持續。
警示:網絡購物要多留心
臨近年末,在大家興致勃勃的想趁年終歲末大促銷大肆搶購淘便宜的時候,《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消費者,在準備網購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切莫因一時沖動,陷入不良商家的陷阱中。
對此,《中國質量萬里行》特發出消費警示:
首先,選擇可信網購平臺。現在的網上商店魚龍混雜,質量參差不齊,還夾雜著各種的釣魚網站,這些都給網購帶來了很大風險,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上當受騙,所以建議大家在網購的時候,盡量選擇可信的網購平臺。
其次,安全工具必不可少。雖然有些釣魚網站通過人工識別就可以發現,但是仍然有些比較隱蔽的釣魚方式,所以網購的時候開啟安全購物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的殺毒軟件都有網購安全模塊,強烈建議在網購之前開啟這些功能,可以大大降低網購風險。
第三,網店的選擇。消費者在網購的時候,網店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這與線下購物是一樣的道理,要到相應領域信譽比較好的網店購買,這樣可以保證購買到正品,并且售后和物流都有保證。
第四,產品描述是否真實。產品描述是消費者來判斷產品的好壞的主要依據之一,盡量選擇那些實物拍攝的產品,這樣比較真實,因為產品自帶的圖片往往經過了處理,多少會與實物有出入。一般來說,網絡大促銷是店家傾銷庫存的好時機,這類貨品質量沒什么大問題。但在服飾、化妝品領域,還是要多留個心眼,大促銷中過于便宜的物品極有可能為水貨、假貨。
第五,產品價格是否合理。消費者選擇網購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想買到物美價廉的產品,但切記不要一味的圖便宜,畢竟一分錢一分貨,畢竟商家也不是傻子,賠本賺吆喝。所以在購買喜歡的產品前,一定要咨詢關于商品的各項信息,例如:是否是正品、有無發票、售后服務如何等事項,在咨詢清楚之后再決定是否購買,謹防上當受騙,花冤枉錢。
第六,不要迷戀產品用戶評價。現在各大購物平臺都有用戶評價,有很多的朋友在購買產品的時候都喜歡去看用戶評價,然后再決定是否購買,商家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對用戶評價進行一些必要的裝飾,不可全信。即使要參考用戶評價的話,也要把大多數的評價都看一遍,不要僅僅看第一頁的評價,因為商家會經常維護第一頁的評價,買家看到的評價往往都是經過“維護”后的。
第七,支付方式要安全。目前最安全的支付方式有支付寶、財付通以及快錢等第三方支付平臺,在購物的時候,盡量不要選擇直接匯款的方式,以免上當受騙。如果支持貨到付款的話,盡量選擇貨到付款的方式,在確認商品沒有問題后在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