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條件惡劣的小作坊
年關將至,又到了堅果炒貨熱銷的時候。近日,記者在河南省鄭州萬客來食品批發城、華中食品城以及鄭州管城區十八里河鎮等地通過明察暗訪發現,證照不全的食品小作坊藏身于鄭州市管城區十八里河鎮城鄉接合部的數個村莊里,數量達到數十家乃至更多。這些食品小作坊、小窩點幾乎無人管理,生產現場衛生條件極為惡劣,有些還涉嫌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劑,生產中產生的大量污水、垃圾不經任何處理就排至村里的河溝街道。
批發大市場:“三無”產品來來往往
號稱商城的鄭州交通便利,而號稱華中地區最大的食品批發市場——萬客來更是人潮洶涌,吸引了周邊省市的無數商戶。將近年底,在堅果炒貨區的幾十家商鋪門前停滿了各地牌照的車輛來此進貨。一些身穿藍長衫的工人騎著農用三輪車,來回穿梭,大包大包地將炒貨運上附近配貨的貨車。
“這西瓜子還要啥保質期!”11月28日,在鄭州萬客來批發市場,一家批發炒貨的店鋪老板有點起疑心。在她看來,這種問題很奇怪,東看西問的記者似乎不像是真要來進貨的客商。“這是手挑的貨,萬客來里最好的。你要得多話,最低185塊錢一袋(15公斤裝)。我不是經銷商,在鄭州有廠,一天炒出來一二十噸的沒有問題,供貨絕對有保證。”一家店主從地面擺放的一排包裝袋里隨便抓起一把西瓜子放在記者手里。
炒貨區每家店鋪門前都擺滿了編織袋,里面滿滿的都是各種口味的西瓜子、葵花子等各種炒貨。袋子上都在顯著位置印著品牌的名字以及商鋪所在地,但是生產廠址、生產日期、配料表、保質期、QS標志等要么殘缺不全,要么幾乎沒有。類似的情況在萬客來幾十家批發、零售炒貨的店鋪比比皆是。
這里售賣的一些開口松子、開心果的外殼顏色鮮亮。據中國堅果炒貨協會曾經提供的資料,開口松子的顏色,如果按照正常加工程序和使用合法添加劑,是應該呈現黑灰色,無論如何不可能這么黃亮,只有添加了非法添加劑比如焦亞硫酸鈉(漂白用)才能有如此效果。還有能把西瓜子染得黑乎乎,把次品(二清板)染成了光亮色搖身變成“上等”產品的硫酸亞鐵。這兩種添加劑是國家衛生部禁止使用的添加劑,這些小作坊依然在使用。對于那些外表泛白的開心果,一些店鋪的老板也坦言:“這是漂白的,你要自己吃,就買這種黃不拉嘰的。那個圖的是賣相好看。”
當詢問到一些店鋪的商戶,他們的廠子在哪里、能否去看看廠子時,他們要么模糊地說在鄭州,要么就表示可以保證配貨,質量只要有保障,廠子沒有必要看。從記者收集的名片看,這里的炒貨企業至少有三四十家之多。然而,從名片上和包裝袋上,一般都只能看到廠名和模糊的廠址,例如管城區或是某鎮某村等。
從市場的發貨情況看,每天萬客來的炒貨發貨數量可以達到數十噸以上,這么大的銷量背后,隱藏著一個龐大的產業規模。“在管城區十八里河鎮的南十里鋪村、吳河村、南小李莊,有幾十家(炒貨)廠子呢,我時常去拉貨。”一位貨車司機表示。
那么,這些大量“三無”產品的生產地到底是不是在這些村子里呢?這些廠子的生產情況到底又是什么樣子呢?是不是如一些業內知情人透露的那樣,基本都是證照全無的小作坊、小窩點呢?
炒貨小作坊:衛生條件讓人吃驚
按照名片和包裝袋上的地址,記者走進了吳河村。然而,這些名片上和包裝袋的地址,并未顯示門牌號和街道號,在村莊里轉了幾圈,記者發現不少村民家的院子大鐵門緊閉,院子里有高聳的煙囪,門外有大堆的煙煤灰和煮過的花椒大料。據知情人說,這都是炒貨廠的特征。
這些大門緊閉的院子里可能還在生產,煤灰煤渣、煮過的花椒大料等廢棄原料都隨意地傾倒在街道邊,廢水順著河溝流淌,空氣中彌漫著蒸煮和炒貨的味道。其中幾家院子,竟然緊挨著一個巨大的水泥攪拌站。
第二天,記者走進了南小李莊的某個炒貨廠。這是一個位于村頭的農家院子,數千袋西瓜子原料就露天碼在院里,進入車間,大堆剛出鍋的瓜子就堆放在地上。怎么撈出來的呢,工人指了指放在墻角的大笊籬。他表示,晾干了水之后,就要放進那幾個轉爐烘烤了。而蒸煮瓜子的原料,就隨意地堆在墻角的地上。他身上的長衫,已經臟到連顏色都看不出了。在另一個車間里,記者注意到,一位工人正在往大鐵鍋下面的灶里面加煤,正在咕嘟冒泡的大鍋沒有蓋子,車間里墻面地面滿是灰塵,天花板也破了幾個大洞。
在另外一家廠子里,記者震驚地發現,這家車間只是靠著磚墻搭起來的斜棚子,車間一角,居然還有無水沖的廁所,蒼蠅亂飛,骯臟不堪,離加工瓜子的大鍋不到10米左右的距離。在成品庫房,大量包裝精美的瓜子卻堂而皇之在生產廠址標注:某某開發區。當記者表示,進貨量大,將來萬一有關部門檢查進貨渠道還需要加工方出示生產許可證時,老板表示,自己沒有,如果需要,可以找一家有證的搞一個委托加工協議就是了。自己貨發到全國各地的都有,沒有聽說哪家的有什么問題。
據業內人士透露,十八里河鎮站馬屯、南小李莊、劉西村、沙窩李村、大田垌村、劉灣新村、吳河村、小王莊等村子里存在近百家小作坊,絕大多數都沒有生產許可證、環保手續和營業執照。
吳河村的一位村民表示,這些炒貨的廠子存在有幾年了,數量越來越大,因為噪音、廢水、廢氣和村民產生過矛盾,尤其是蒸煮瓜子后排放大量污水沒有處理直接排到村里,村民意見很大,但是沒有見到環保部門有整治行動。而這些村子,曾因為不少黑作坊藏匿其中,無證生產麻辣食品遭到央視等媒體的曝光,被嚴厲整治了一次。但是當地村民表示,事實上,臨近年關的銷售旺季,麻辣食品生產在有些村子又死灰復燃。
據了解,這些藏身于城鄉接合部的“三無”小作坊,每家的日產量都可以達到數噸至數十噸。
已有65391條與三無產品相關的微博 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