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涼感冒了可以發熱、吃了不潔飲食腹瀉也可以發熱,正像俗話所說的:“吃五谷雜糧,誰還沒有個頭疼腦熱?”看起來發熱不是大問題,但不明原因的發熱很容易引起人們自身恐慌。恐慌源自兩點:SARS的心理陰影還有就是對查不出原因的恐懼。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感染科主任張立伐教授說,發熱根本不是病,而只是人體的一種病理生理反應,因為涉及病種可能上百種因此難于辨別。作為患者更應學會主動述說病癥,包括曾用藥、溫度走向、發病時甚至有無不潔史都不應隱瞞。
冬季不明原因發熱患者增多
“醫生,我已經發燒兩個多星期,咳得很厲害,看了好幾家醫院,開始看的醫生說是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藥吃了一堆,但沒有一點效,后來的醫生則說病因不明,要繼續檢查才能確定,那我究竟會不會是得了像SARS、人禽流感這樣的‘新’病啊?”帶著口罩的老張在中山二院發熱門診的診室內焦急地述說著病情。醫生安慰他:“原因不明發熱不是‘新’病,只是由于病癥不明顯,暫未能判斷出什么病才這么‘稱呼’它。”
記者了解得知,入冬以來,中山二院感染科接診了不少像老張那樣被診斷為原因不明發熱的病人。這些病人早期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感冒癥狀,長期發燒不退,使用常規抗生素無效等特點。
張立伐告訴記者,自從經歷了SARS一戰之后,大部分患者對于冬季發燒都顯得十分緊張,特別是對醫生診斷為病因不明、待查的發燒,更顯得驚恐。張力伐解釋,很多市民通常認為這類發熱不是由于現有醫學發現的疾病引起的,而是由于一些新的未被發現的疾病引起,故醫生在經過一系列的檢查治療后仍未能定下病因就稱為不明原因,從而,該類未被發現的引起發熱的疾病就是“原因不明發熱”。其實,醫學上對于“原因不明發熱”的理解并非如此。
發熱屬于病理生理反應
專家解釋:發熱不是病,而是人體對致病因子的一種病理生理反應。“常見的普通發熱又稱為急性發熱,熱程短約2周以內,多伴有明顯的癥狀,因此該類發熱病因診斷一般不難,用抗生素后病情明顯改善,多在普通內科治療;還有一類發熱持續2周以上,體溫多次超過38.3℃,經過至少一周深入細致的檢查仍不能確診的發熱稱為原因不明發熱。”張立伐說,該類發熱由于病因龐大、復雜,缺乏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的發現,因而這是極富挑戰性的醫學問題。
發熱原因難診斷原因有三
他表示,對于“原因不明發熱”的病因診斷“難”在三點上,有發熱病癥的疾病太龐大和復雜是第一個難點。他說在醫學上引起發熱的物質稱為致熱原,目前人類已知的有兩類:第一類是外源性致熱原,如
病毒、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細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蟲等;第二類是內源性致熱原,如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等。
張立伐介紹,由以上致熱原而引起的疾病有以下四大類:
感染性疾病。如結核病、傷寒和副傷寒、感染性心內膜炎、敗血病、腹腔內感染或其他部位膿腫、膽道感染、慢性尿路感染、
艾滋病等。
腫瘤。如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瘤、白血病、肝腫瘤和其他實體性腫瘤。
結締組織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藥物熱、亞急性甲狀腺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
醫生觀察分析發現,不少發熱病人往往有一種習慣性思維,發熱了就想到要“消炎”。其實,諸如頭孢菌素、青霉素等藥物并非消炎藥,而是抗菌藥物,他們并非萬能,都有自己的適用對象(敏感菌群),例如,無論何種抗菌藥對病毒感染都是無效的;濫用抗菌藥不僅無效,而且還可造成人體的菌群紊亂,導致真菌(即霉菌)等繼發感染而加重病情,甚至產生藥物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