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件如超重要按重收費,一些快遞員往往不使用磅秤,而是靠手感來估算運費。因為手感有偏差,市民肖先生多交了30元的運費。向快遞公司投訴后,他要回了多收的費用,但這已經是他第二次遇到類似的事了。
日前,記者就此事采訪了上海市快遞協會,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沒有規定快遞員一定要帶電子秤去收件,稱重是否準確很大程度上要靠快遞員的職業道德和行業自律,而在快遞行業規范尚未完善之前,消費者也需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執著客戶坐一小時車去稱快遞2月15日,肖先生準備寄一包上海特產給外地的親人作為元宵禮物,他選擇了比較熟悉的一家快遞。快遞員取件時,告訴他貨物已超過按件收費的重量,需要稱重收費。“當時,他并沒有帶電子秤,說秤壞了,用手拎了一下,就說要80元。 ”肖先生一愣,覺得有點貴,但還是把錢付了。
第二天,肖先生致電快遞客服,詢問貨件配送時的重量是多少。對方答復,單據顯示該貨件的重量收費50元。肖先生想到,不久前,同一家快遞公司的業務員上門收件,同樣稱電子秤壞了,手估運費45元。肖先生覺得不對,跟著快遞員坐了一小時車到當地的分公司,用公司的磅秤測重后證明,快遞員多估了15元。
“我也不認為是快遞員是有意多收錢的,但只要這個漏洞存在,對大家都沒有好處,很多事情都說不清楚。 ”肖先生希望能引起快遞企業和管理部門的注意,設法讓這一環節更加規范。
快遞公司快遞員應攜帶電子秤昨天下午,快遞公司負責人表示,此事已得到解決,公司查明情況后退還了多收肖先生30元的運費,并向他做了解釋和道歉,肖先生也表示理解。
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避免發生類似矛盾,公司給所有快遞員都配備了電子秤,規定在測重時必須使用,當時這位快遞員的電子秤的確壞了,按照規定他應該及時送修,并使用備用秤。但可能是疏忽,采取了手估的辦法。另外,快遞員當時和肖先生溝通的原意是先付80元,回去過秤,運費多退少補。但可能是溝通上出現了問題,這層意思沒有被肖先生理解,而快遞員也沒有在事后及時與顧客聯系將多收的錢退回。
快遞協會消費者需加強自我保護記者隨后采訪了上海快遞行業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的確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以件數收費的貨件叫做快遞,超過一定標準,以重量收費的叫物流。但目前很多快遞公司也在從事物流的業務,用快遞的方式做物流,兩種業務的界限變得非常混淆,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所以其中的規則也如一團亂麻,大家都在各自為戰。
現在還沒有規定快遞員上門就一定要帶秤,一些公司有自己的規定,但在操作中,用不用秤還是要看快遞員自己。這位負責人表示,他們也接到很多類似的投訴,大多數都是快遞員失誤,但也不排除個別缺乏職業道德的快遞員有故意多收錢賺外快的可能。
“最近一段時間網購爆炸性增長,快遞行業也正在經歷一個爆炸增長的階段,很多規則跟不上市場的發展。 ”這位負責人也呼吁管理部門能夠盡快完善快遞行業的相關規則,這樣快遞行業才能為市場提供最佳的服務。
該負責人還表示,消費者必須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可在叫快遞時要求對方提供秤重服務,如果物件重要,還可以到快遞公司去投遞,那里有經過審核的公平秤可供使用。此外,如果對收費有疑義,切記保留有效單據,再致電快遞公司查詢,可有效防止被多收運費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