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戴明陽
6月1日,記者有事經過宣武門崇光百貨商場門前,發現這里沒了以前手上拿著數十張購物卡、熱情兜售或者收購的“黃牛”們,讓人感覺有些不習慣。
“先生,您把現金給我,我幫您刷卡,在此基礎上再給您便宜10元錢,您看怎么樣?”在崇文門新世界商場常常進行這類業務的“黃牛”們也沒了蹤影……
自6月1日起,根據《關于規范商業預付卡管理意見的通知》,開始對商業購物卡實行實名登記制度(以下簡稱“新制度”)。這兩天,記者走訪了宣武門、崇文門、金融街等大型購物商場聚集地,“黃牛”們的業務量似乎降到了“谷底”。更有媒體報道稱,“黃牛”們因畏懼新制度的嚴厲而紛紛放棄倒賣購物卡業務。
然而記者暗訪發現,雖然新制度空前嚴厲,但“黃牛”們并沒有消停,只是“暫避風頭”。一有機會,他們就會重操舊業,不放過任何一個能賺錢的顧客。
倒卡“黃牛”:
大賺特賺的生意不收手
新制度公布之后,記者來到金融街這個購物卡交易盛行的地方,發現這條街上的收卡“黃牛”人數并沒有減少,只是他們都不再像以往那樣高調:收起了展示的卡片,站到了不太顯眼的地方,或者偽裝成為消費者在商場內閑逛。
當記者購買一件商品準備拿出現金付款時,一位穿著時尚的女士走到記者旁邊說:“先生,您剛才是不是在購物的地方掉東西了?”隨即,她拽著記者走向比較偏僻的角落。不知何時,記者發現自己身邊已經多了2名男“黃牛”。
他們一邊警惕地看著周邊,一邊對記者說,拿他們的購物卡消費,在付款金額的基礎上能再給9.5折。借此,記者以單位要辦大額購物卡為由,跟一名歲數較大的“資深黃牛”攀談起來。
記者提出,能不能避免通過銀行轉賬查到公司?該“黃牛”示意小聲,然后帶著記者走出商場,來到附近的一個停車場。他對記者說:“新制度規定,單位一次性購卡金額達5000元及以上或個人一次性購卡金額達5萬元及以上的購物卡,要么轉賬,要么憑支票,肯定會查到是哪家公司辦理的。但是,只要給足夠的手續費,我們可以代買購物卡。這樣通過銀行轉賬記錄就查不到真正的買卡單位,而通過發票查的可能性根本不大。”
“手續費一般是辦卡金額的5%~10%。保守估計,我們每月能有20單左右的生意。”該“黃牛”說。
他見記者臉上有為難之色,為了表示誠意,就說只要金額在10萬元以內,我們可以先墊資。等辦好卡后,你們再付錢也沒有問題,但我們得先簽訂一個合同,手續費可以商量。
一位都姓“黃牛”對記者說,新制度如此嚴厲,他們靠販卡為生,感受到了政策收緊的壓力。他們將密切關注政策動向。
然而,對于這些收卡的“黃牛”來說,這是個一年可以賺到十幾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生意,已經形成了產業鏈,即便有風險,他們也不愿就此洗手不干。
記者粗略計算了一下,如果像“黃牛”們說的每月辦卡業務量有20單的話,每個購物卡金額有10萬元,手續費最低為5%,即5000元的話,那么每個月僅手續費的收入就在10萬元以上。
而購物卡消費市場又是如此巨大,“黃牛”們對這一大賺特賺的生意自然不愿放手。
辦卡“老板”:
“商場會斷自己財路嗎?”
不僅“黃牛”們認為新制度有“空”可鉆,在一些私企老總看來,新制度對他們辦卡送禮的影響也不大。
在暗訪的過程中,記者遇見了在崇光百貨辦卡的杭州籍私企老總郝先生。當問及現在以實名制辦卡對他有什么影響時,郝先生似乎有些不高興:“總搞這些名堂,20年內出了不下5次規定,規范購物卡,最終還是不了了之。”
“我們私企要工程、要項目,逢年過節都會給客戶、合作單位贈送購物卡,表達一下感謝。這不,快到端午節了,我就來辦卡了。”郝先生粗略算了一下,他每年買購物卡花的錢少說也有100多萬元。
對于“購物卡實名制”是否會影響送禮一事,郝先生搖頭說:“不太可能。”
郝先生表示,送出去的購物卡一般都是公司名字,或是公司老總名字。消費者拿著購物卡去買東西時,即便是“人卡對不上號”,大賣場難道就會自斷財路,不允許該客戶消費嗎?再說,現在各大商家競爭如此激烈,如果有商家嚴格執行此項規定,減少購物卡的發放,他們的流動資金就會大減。雖不會帶來多大風險,但影響多少也是會有的。
事實也正像郝先生說的一樣。記者暗訪發現,即便是一些商場已經在醒目的地方貼上了最新的辦卡要求,但是在消費者購物時,“黃牛”們仍然可以以購物卡代替消費者付費,消費者再以現金形式打折返還給“黃牛”,雙方都獲益,皆大歡喜。而收銀小姐卻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去理會購物卡是不是實名的問題。
在長安商場剛通過“黃牛”刷卡購買商品的劉女士說,商場不會因為我刷的不是我的名字的購物卡,就不讓我消費吧?再說,我刷“黃牛”的購物卡,從中也得到了不少的實惠。而據記者了解,與劉女士有著相同想法的消費者不在少數。
(本報北京6月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