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報接連刊登了社會上頻頻出現的各類騙局。11月6日,記者綜合近期屢見不鮮的各類騙局,告訴大家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防騙方法。
這類騙局的目標人群———老年人
案例:10月31日,受害人崔大媽正在街上行走,突然有一個婦女向她打聽附近有沒有一位從新加坡回來的老神醫。這時,有一個自稱是神醫孫子的中年男子登場,以消災為名,與那名婦女合伙騙走崔大媽現金4萬余元及一些黃金首飾。
分析:騙局也有它的“目標人群”。在這個案例中,騙子的目標人群就是老年人,因為老年人有些迷信,容易上當。
對策:提高警惕,不要輕易與陌生人說話,不要隨便透露自己和家人的情況,老年人尤其要注意。一旦上當后,要及時報警。
這類騙局看中———有人貪便宜的心理
案例:11月3日,市民劉先生從市區一家手機店出來時,一男子神秘兮兮地擠到其面前說:“哥們兒,我有一部新款手機,市場價都賣2000多元,我800元賣給你。”劉先生覺得確實不錯。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后兩人以400元成交。但讓劉先生氣憤的是,自己買來的手機其實是個模型。
分析:設下名牌手機的誘餌,利用人們貪圖小便宜的心理騙人。據悉,類似的騙局還有以名貴茶葉、金元寶等高檔物品為道具的,消費者以為花了小錢占了大便宜,其實買來的全是假貨。
對策:記住3句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只有買錯的,沒有賣錯的!只要不貪便宜,就不會上當。
這類騙局盯牢———人們的善良
案例:“真沒想到有人還利用假認親戚來騙錢。”11月4日,剛下火車的杜先生就遇到了一位幾十年不見的老親戚。通過一番聊天,這位親戚便吞吞吐吐訴說自己的難處,向杜先生借500元錢。杜先生回家一問,自家根本沒有這樣一位親戚,自己上當了。
分析:這類騙局多是看中了人性善良的一面。騙子利用借打電話、假認親戚等伎倆,博取受害人的同情,借機騙取財物。
對策:市民在和陌生人接觸時,要保持冷靜和提高警惕性,發現可疑人員應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