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北京福奈特洗衣店被曝出有“貓膩”,消費者可能還不會對“干洗更干凈”這一通常判斷產生懷疑。一些小洗衣店正是利用顧客“崇拜”干洗的心理,在抬高干洗價格的同時,以水洗代替干洗謀取利益,打著干洗的旗號,干著水洗的活。而記者從市洗染行業協會了解到,其實干洗水洗本應該同價,許多衣物更不適合干洗,消費者不要盲目選擇。
行家都知道“三分洗七分熨”
“干過這行的都知道,三分洗七分熨,甭管水洗干洗,拿出來好好熨一熨,外行的根本看不出來。”梁先生在大連一直經營著一家小洗衣店,最近競爭激烈準備轉行,所以不在乎曝一曝行業的黑幕。
梁先生的小店有一臺干洗機,但也只在有特殊需求的時候,才開動用一用,“干洗機太費電,一小時要燒90度,雖然干洗劑可以循環使用,但蒸餾凈化也要耗電,對我這樣的小店來說,成本還是比較大的。”但是把衣服送來指定干洗的顧客卻很多,“許多顧客認干洗,也不管送來的衣服是什么面料。”梁先生的做法是,全都答應下來,然后根據顧客的“特點”選擇是老老實實干洗,還是拿水洗蒙混。
“干的時間長了,一眼就能看出來顧客懂不懂行、挑不挑剔,能不能惹上麻煩。這活是該好好干,還是糊弄著干。”在梁先生看來,男顧客大部分比較粗心,很少檢查洗過的衣服,女顧客當中,那些看起來面善、好說話的,也可以忽悠。如果送來的是一般的西裝、襯衫,檔次低一些的,面料一般的,不用合計,直接水洗,然后熨一熨。“五六年前,水洗一件15元,干洗一件得35元到40元,用這招賺了不少錢。”梁先生說,“現在干洗價格越來越低,但也有幾元錢的差價,而且水洗成本較低,所以這招也常用。”
“如果去一般的小洗衣店,不是特別貴重的衣服,還是水洗吧。”梁先生告訴記者,“不然就算多花了錢,也是水洗。”
“干洗更干凈”完全是誤導
“其實,認為干洗的檔次高一些,洗得更干凈完全是一種誤導。”市洗染行業協會的秘書長王繼東告訴記者,“干洗的特點是護色和保持形狀,協會要求干洗和水洗應該一個價格,根據面料不同選擇干洗還是水洗。那種提高干洗價格,引導顧客選擇干洗的行為,屬于誤導消費。”
作為業內人士,王繼東認為洗染行業是一個很特殊的行業,每個人都能接觸到,似乎很普通,但專業性卻很強,“如果你送洗的是羽絨服、床單被罩、絨衣絨褲,洗衣店要給你干洗,那完全是坑你,那些東西根本干洗不了,就算答應干洗實際上也是水洗,一干洗就洗壞了。”
按照今年3月份出臺的大連市地方標準《洗染業服務技術規范》,衣物洗滌前,應檢查衣物質地、染色、新舊、臟凈程度,實事求是地向消費者介紹各種洗染方法及所達到的效果、建議適合的洗滌方法,盡量滿足消費者需求,并協商一致。“正規的大洗衣店做得不錯,但洗染行業確實良莠不齊,許多小洗衣店為了降低成本,確實存在誤導消費者選擇干洗,卻以水洗冒充干洗的情況。”
另外,缺乏相應行業標準也是洗染業存在種種“貓膩”的原因。“無論是國家級、省級還是大連的地方性標準,只是為洗前和洗后的操作和質量要求規定了標準,但是在洗滌中并沒有相關標準可以遵循,完全靠行業自律。”市服務業委員會畢軼君處長對記者說。(大連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