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重慶鬧市南華街上,“南華街964號”和“南華街980號”兩家具有銷售正規食用油資質的店鋪,因涉嫌制售“地溝油”,于不久前被重慶警方查封。
令人震驚的是,這兩家店鋪的背后,是一個涉及重慶、貴州、四川、云南等多省的特大“地溝油”產銷網絡,被公安部列為“4·20”專案掛牌督辦。
正規糧油店賣地溝油
據介紹,“南華街964號”和“南華街980號”是具有銷售正規食用油資質的企業,更有位于鬧市區可直接向餐飲門店銷售食用油的地利條件。企業人員購入精煉后的“地溝油”,再以不同比例摻進正規植物油中,以正規植物油的名義銷售。
這兩家企業進入警方的視線,源于數月前被群眾舉報的一家廢棄養豬場。
2011年3月,重慶九龍坡區走馬鎮燈塔村出現了幾名形跡詭秘的陌生人,頻繁出沒于村里一處廢棄的養豬場,引起了周邊群眾的懷疑。群眾還發現,這個養豬場每天都有運送餐廚垃圾的車輛進進出出。
派出所調查發現,這一加工點有工人5名,以及鍋爐、分離池、儲油池等設施,對外宣稱收購“潲水”從事豬、雞飼料生產,并在璧山縣辦有養豬場。每天要收購“潲水”七八十桶,近50噸重,經過高溫熬煮過濾后,進行水油分離,儲油池存有大量不明油品。
“這是一處披著廢物利用生產飼料的合法外衣,利用餐廚垃圾生產、銷售‘地溝油’的黑窩點。”走馬派出所長竇偉杰說。
4月20日,公安機關一舉查封了該“地溝油”加工窩點。老板曹先合等6名犯罪嫌疑人被當場抓獲。
循線牽出黑色利益鏈
在看守所,記者見到了年過花甲的犯罪嫌疑人曹先合。“我原來是養豬的,自己去餐館、食堂收潲水,拿來作飼料。進價1公斤7毛到1塊錢,但熬煮掏撈后就可以賣到3塊左右,我就買了設備自己掏油,想多賺點。”
曹先合將餐廚垃圾進行水油分離,再賣給下家,只是這條“地溝油”黑色利益鏈上的第一環。從事“地溝油”精加工的則是重慶永川某油脂廠。
記者前往該油脂廠,看到“地溝油”精加工現場,設備簡陋,油跡斑斑。4個兩層樓高的大油罐分別用來脫水、脫色、脫酸、脫臭。“地溝油”變成“精油”,再經過如此簡單的“精加工”后搖身一變,堂而皇之流入市場。
今年8月,重慶警方深挖發現重慶璧山的徐某將大量“地溝油”(毛油)銷售給四川隆昌一飼料油脂公司,該公司再將經粗加工后的“地溝油”銷售回重慶永川某油脂廠進行精加工,最后將精煉過的“地溝油”以食用油的名義銷售到重慶、四川、貴州等地,“地溝油”最終流向餐桌。截至11月18日,已查實涉案“地溝油”2000余噸,案值1700余萬元。
地溝油產銷黑色產業鏈
1廣泛收購、大量囤積經初步水油分離后的“毛油”,以每噸3200元~4600元的價格批量銷售;
2將“毛油”進行簡單脫色、脫水、去臭的粗加工,變成“精油”,以每噸4700元~6000元的價格銷售;
3將“精油”進行檢測,根據檢測結果再進行多次脫色、脫水、去臭、冷凝,最后分提成“清油”(質量達到食用油標準)和“干油”(色澤深、略渾濁,幾乎達到食用油標準),以每噸8000元~9000元的價格批量銷售給各級批發商;
4批發商為既牟取高額利潤又能瞞天過海,往往會在正規食用油中以1/9、2/8、3/7的比例滲入經精煉后的“地溝油”,最后以每噸9200元~10500元的價格,按正品食用油銷售給下級零售商,銷售網絡幾乎遍及西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