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良莠不齊
從專業角度來講,早教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但不專業的早教機構有可能會害了孩子
“大家都在發力的時候,我們也怕對不起孩子。”從事教育領域的譚虹(化名)告訴記者,正規的早教機構對孩子是有好處的。“雖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可問題是很多父母不會教,也沒有時間教”。
譚虹上班時,2歲半的兒子就輪番跟著奶奶和外婆呆在家里,“怕的就是老人家缺乏早教知識,錯過孩子大腦發育的敏感期,最怕的是0-3歲的孩子看電視時間太長。”
譚虹給兒子選擇的是某全球知名連鎖早教機構,一年交了1萬多元學費,最近加多了環球課。40分鐘內,老師會模擬某個國家的場景,用雙語給孩子們說當地的童話故事、文化,還有動畫片。
“選擇每個課程前,我都去聽了。”譚虹說,印象最深的是藝術課,滿桌子都是美國進口的涂料,從1歲多到3歲多的孩子可以隨便挑選他們喜歡的畫筆,直接在教室的四面墻上涂鴉。老師不會說好或者不好,但會說孩子們畫的像什么,這和過去教孩子畫什么,或者無論孩子畫什么都叫好的理念確有不同。
與劉雷相同,譚虹在給孩子選擇早教之前也考察過其他機構,“絕大多數不靠譜”。
“有的是無論孩子年齡大小,課程都一樣;有的所謂蒙臺梭利,實際上只是擺幾套蒙氏教具而已,上課時甚至要求孩子老實坐好,與蒙氏不遏制孩子天性的教育理念完全相悖。”譚虹說,早教課程對孩子到底有沒有幫助,單靠家長試聽一兩節課無法了解清楚。
“我去過某個以游戲教學為主的早教機構,那里的游戲設置實際上并不適合0-3歲的幼兒。”她舉例說,早教目的之一在于促進大腦發育。不適合孩子的游戲,無法形成對大腦刺激,就是無效課程。
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小學(學前)教師教育專業委員會的副會長、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教授袁愛玲表示,目前每家早教機構都打著特色旗號。有些機構為了迎合家長們盡快讓孩子成才的希望,打出讓孩子包括唱歌跳舞、天文地理、音樂美術等招牌,即使這些早教機構能夠做到以上對孩子們的教育目標,也會對孩子過早地造成教育負擔。
“從專業角度來講,早教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但也要看是什么樣的早教,不專業的早教機構有可能會害了孩子。”袁愛玲說。
行業規范缺位
國內沒有標準的教育模式,早教機構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圈錢的機構可能夸大宣傳
一項最新的統計顯示,目前全國約有8000萬0至3歲嬰幼兒,全國學前教育市場空間總值約為500億元。
《中國教育報》指出,目前早教在一線、二線城市獲得充分發展,一線城市平均每個城市擁有50余家早教中心,在京上廣深甚至超過百家,形成了以社區為輻射范圍的早期教育服務體系。
而據專家測算,即使是國內已經紅火的早教市場,也僅僅開發了約20%,未來10年將在三線城市和縣級市呈現井噴式發展。
包括袁愛玲在內的多位學前教育專家認為,從整個產業來看,家長對早期教育的剛性需求,催生了早教行業的蓬勃發展,而目前國家尚沒有提供標準的教育模式,師范院校也沒有提供0-3歲的師資,早教機構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有責任心的,會潛心邊做邊學;為圈錢的,可能夸大包裝與宣傳,甚至施展騙術。
正因為良莠不齊,越來越多的人在這條“起跑線”上糾結:孩子在早教中心是接受教育,還是玩?早教機構要盡教育義務,還是只為賺錢?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的早教產業基本缺乏管理規范。比如,“種子計劃”高昂的收費背后,攸武沒有成立公司,沒有組建團隊,幾乎沒有雇用員工;這種基于網絡的早教培訓也不需要辦公場地,報名的家長通過某個賬戶匯款后,也不開具收據或發票。
廣東省教育廳政策法規處負責人明確表示,“種子計劃”從未在教育部門備過案,這是“以牟利為目的的個人行為,不屬于教育行為”。
即使是實體存在的幼教、早教機構教學水平也參差不齊,收費標準千差萬別。目前,國內大專院校均沒有開設針對0至3歲早教的專業,即使教學相對規范的老師主要也只是幼師畢業的學生或者有幼兒園經驗的教師。
有研究指出,早教市場混亂的問題歸因于早教機構尚未納入教育部門的管理之中,基本上都是以企業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缺乏上級監管,因此也就沒有人對它的從業資質提出要求。這樣對兒童早期教育發展十分不利,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出臺更加健全的行業規范,對早教機構進行引導和監督。
據袁愛玲介紹,國外包括蒙氏教育等早教培訓師要經過2至3年的專門學習,獲得專門證書后才能上崗,但國內多數早教機構的教員都是培訓2至3個月就上崗,有的出于成本考慮,哪怕只在幼兒園做過保育員的,也來早教機構當教員。
袁愛玲說,早教行業還處在“幼兒期”,發展過程中,市場會自發優勝劣汰。但對于一個涉及兒童未來的領域,政府有關部門應該盡快出手規范。
- 1
- 2
- 上一頁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