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威諾律師事務所楊兆全律師表示,郎酒用未成年人做廣告屬違反廣告法的行為,理應受到行政處罰
近日,郎酒和碧生源的廣告違規風波引發了業界對于食品飲料行業廣告“違規成本及處罰”的討論。
“食品飲料等行業直接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對于這些行業的廣告宣傳要求都有明文規定,一但這些企業有違規宣傳,監管部門應該對這些企業進行重罰,而企業對自己的違規行為在第一時間內應給予糾正,并將違規廣告撤銷。”一位從事廣告行業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
而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北京某律師事務所資深律師則表示,“企業發布的廣告如果真的違反了廣告法,那么企業主和廣告制作者、發布者和經營者都應該受到相關監管部門的查處”。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梁銘宣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廣告法》和《酒類廣告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對企業的違法行為作出了明確的懲罰內容,而對違法企業進行相應的處罰是有必要的。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北京威諾律師事務所楊兆全律師指出,郎酒用未成年人做廣告屬違反廣告法的行為,理應受到行政處罰。
郎酒廣告違規被調查
據媒體報道,郎酒集團旗下品牌“老郎酒”在一則宣傳廣告中讓一名兒童上了平面宣傳廣告,事件發生后,郎酒集團對其違規廣告撤下,而成都市工商局對此事也進入了調查,成都工商局在介入調查取證后表示,不排除對這則廣告的廣告主、廣告發布者等進行一定的處罰”據媒體報道。
對此,楊兆全表示,一般人知道不能向未成年人售煙酒,但未成年人不能做白酒廣告,并未引起大多數人的注意。而對違法行為,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責令停止播出,并可以根據情節給予一定數額的罰款。但是,處罰對郎酒企業來說不會產生較大影響。
據了解,作為一家民營企業,郎酒有著悠久的文化背景,并且與茅臺想媲美,二者被人們稱之為“赤水河畔的姐妹花”。雖然郎酒的銷售和名氣沒有茅臺那么大,但是,郎酒近幾年業績也是快速增長。而業績的增長與其在央視和其他渠道所做的鋪天蓋地廣告不無聯系。在今年央視的招標會上,郎酒分別以9999萬元的上限報價直接拿下22點整點報時的第三、第四季度廣告。“包括之前與央視續簽的廣告,今年郎酒在央視的廣告總投入已經在6億多。”郎酒集團副總經理李明政曾表示。
在廣告效應下,郎酒近年來的業績也是驕人。
據資料顯示,郎酒集團銷售額從2007年的13.5億元增至2008年的21億元,再到2009年銷售額35億元,至2010年,郎酒銷售額再創歷史新高,突破58億元,而郎酒2011年的業績是突破百億元,其銷售也呈現出一片紅火景象。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梁銘宣則表示,由于食品飲料企業種類多,競爭激烈,消費者對產品的黏性相對小,因而進行廣告宣傳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但是,在這些企業中,涉及虛假宣傳和夸大宣傳的案例也是層出不窮。“在酒類、保健品等較為特殊的食品飲料類別中,常容易出現虛假宣傳、夸大宣傳、暗示宣傳等問題,這不僅影響了法律的嚴肅性,而且嚴重干擾了消費者的選擇權,影響行業的健康發展”,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碧生源廣告費用占比達30%
而與郎酒同樣被牽涉廣告宣傳風波的還有碧生源,碧生源在2011年的銷量突破了13.7億袋,創造了保健品行業的奇跡,而這份業績的取得與其廣告“快來讓你的腸子洗洗澡吧”,密切相關。
從碧生源廣告投入不難看出,廣告費用一直是占據碧生源銷售額的比例在30%左右。
根據碧生源的年度報表,2007年,碧生源廣告支出是4910萬元,占年度銷售總額的30.1%;2008年,碧生源廣告費支出是11820萬元,占總銷售額的33%;到了2009年,碧生源的廣告費支出是19670萬元,占總銷售額的28.4%;在2010年前6個月,碧生源的廣告費支出是11710萬元,占總營業額的31.8%。
而據媒體報道,碧生源在大篇幅的廣告中,違規次數多達23次。并且,據國家食藥監局的網站信息顯示,碧生源常潤茶的功能僅僅為改善便秘。生源在廣告中宣稱的,“該產品能快速解決便秘、口臭、青春痘、色斑、皺紋增多”等多種問題顯然是夸大了其保健功效和功能。但是,從碧生源發布的公告中則對其廣告問題表示沒有違規,“碧生源當前的廣告不存在違規行為。2009年上市之前,我司廣告發生過違規,已在上市招股說明書中披露。上市后,我司播放的所有廣告均有對應的廣告批文(詳情可從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查詢),并且廣告內容與批文一致,均在有效期內,無任何違規行為”。
“碧生源此次廣告違規如果屬實,必將影響其銷售”,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而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分析師則表示,碧生源仍舊是因其虛假宣傳,夸大產品效用而引發的爭議,而實際上,這一現象對于保健品行業來說卻是司空見慣的事,既有企業主觀夸大產品牟利的原因,也有市場競爭激烈,迎合消費者趨從心理的客觀因素,因而相關部門有必要加大的監管力度,轉變為監管和處罰結合,形成有效震懾力度,同時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懲治力度,提高其違規成本,另外,提高消費者的識別能力,加大對相關產品的知識普及,鼓勵消費者理性消費。
不過,在楊兆全看來,虛假廣告受害者的消費者的索賠訴訟困難多,力度小,不能對違法者形成有效制約。這是消費領域欺詐行為高發的關鍵原因。只有建立對違法者懲罰性民事賠償的機制,才能低成本有效地遏制廣告欺詐行為。(證券日報)
已有160000條與碧生源相關的微博 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