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行業是一個非常誘人的行業,但紹興的培訓行業情況究竟怎樣?消費者對各類培訓抱什么樣的態度?日前,紹興市消費者協會組織了一次培訓行業的相關調查。從統計數據看,我市培訓行業存在的問題不少:收費過高、規范不夠、機構設置不全、專業項目參差不齊,等等。為此,市消協有關人士提醒市民,在選擇培訓時要經得起誘惑,以免上當受騙。
現象一:名目繁雜經費昂貴
紹興文理學院的鄧同學畢業后準備去做外貿,之前想參加英語培訓。咨詢了一個下午,人家說得頭頭是道,鄧同學則聽得云里霧里,培訓還要分幾個階段,且一個階段就要6000元左右的費用,這對于一個學生來說實在難以承受。
其實,培訓市場收費高的現象相當普遍。據了解,日常市民碰到的培訓分為技術類、教育類和興趣類等。在被調查的人員中,除6.6%的人認為培訓收費情況還過得去外,50%的人認為培訓費用偏高。
現象二:內容大多“紙上談兵”
參加培訓的市民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技能,以更好地適應工作需要。不過,根據調查情況來看,大部分人反映目前的培訓市場培訓質量不佳。其中61.3%的被調查人員覺得質量“一般”,30%左右的人認為效果“不好”。
“特別是技術類培訓,由于培訓時比較注重理論知識,因此消費者普遍反映真正能學到的東西不多。”參加此次調查的負責人沈寶平告訴記者,像一些失業人員的再就業技能培訓,被調查的對象總覺得培訓時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往往搭不到一起。而像一些英語類培訓,由于實踐中總是需要口語來“說”,但培訓過程中對于“說”的活動卻很少,難免讓人覺得“紙上談兵”。
現象三:種類呈現“一窩蜂”
事實上,哪個專業比較熱門,對口的培訓行業往往也火爆一片。在暑期培訓熱過后,“英語考級培訓班”、“考研培訓”等便成了熱門,培訓行業呈現“一窩蜂”。但一些冷專業的培訓種類,如縫紉、干洗等技術培訓則相對缺乏。在調查中,只有5%的人認為我市的培訓種類比較齊全,其他或多或少反映機構設置不全,種類不夠多。比如學外語,目前市場上有很多英語培訓班和培訓機構,但其他語種的培訓則相對較少。而一些機械專業類的技術性培訓更是少見。
現象四:“火爆”背后有隱患
租一個酒店的會議室搞一場培訓,課講完了“拍拍屁股走人”,這是目前不少培訓機構慣用的培訓方式。然而,一旦學員遇到什么問題要請教“老師”,那可真是鞭長莫及。
據調查報告顯示,消費者普遍反映我市的培訓行業不規范,70%左右的人覺得培訓環境“一般”甚至“不好”,如多媒體、電腦等一些硬件設施跟不上。另一方面,培訓機構的師資素質也不是很理想。
據有關人士介紹,目前不少培訓機構的“老師”以雇傭關系居多,真正屬于機構內部的師資少之又少。“培訓不是先有老師再有學生,而是先有學生再有老師,而培訓幾天老師又匆匆走了。”許多人因此認為,培訓并沒達到理想的效果。
消費警示:
據悉,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明顯針對培訓行業的法律法規。調查中不少市民呼吁,為規范培訓行業,希望有關部門指定相應的收費標準,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
市消協秘書長章建平表示,在此次調查后,他們將建議有關行政機關加強監管,以維護消費者利益。他同時提醒市民,參加培訓時一定要依據自己需求的技術進行選擇,不要被那些低價的小廣告所誘惑。培訓前則要看清對方的資質,如是否有培訓許可證、老師是專職還是兼職、收費是否經物價部門核準,等等。另外,培訓報名后一定要索取正規發票,以便發生糾紛后能更好地維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