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財經配圖
■本報記者 賈 麗
公司董秘接受采訪言語閃爍,以沉默方式草草結束
蘇泊爾事件別把消費者晾一邊來源:北京電視臺所屬欄目:北京您早
2月17日,小家電巨頭蘇泊爾因產品陷入“質量門”宣布停牌。此前的16日,央視《焦點訪談》曝出蘇泊爾不銹鋼炊具錳含量超出國標近4倍,可引起帕金森病等危險疾病。消息一出,引起業內軒然大波。
《證券日報》記者第一時間致電蘇泊爾董秘葉繼德,他接受采訪時言語閃爍,只說:“公司網站已發布第一時間針對這個事件的回應。”除此以外,他再不愿意多說,以沉默方式草草結束采訪。
然而,蘇泊爾事件已非一日之事,沉默已經解決不了問題。業內知名人士認為:“其產品距離第一次被曝光出現問題已有半年之久,但蘇泊爾至今未采取實質性行動,令人驚訝。長此以往,中國消費者可能要放棄蘇泊爾,而蘇泊爾一旦失去中國市場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事件曝光銷售大幅下滑
16日,央視曝光蘇泊爾81個規格炊具被認定不合格產品。哈爾濱市工商部門經檢測,認定知名品牌蘇泊爾的四大種類包括:湯鍋、蒸鍋、奶鍋、水壺。鋼鍋錳含量高出國標近4倍,可致帕金森癥。
次日早上,蘇泊爾在官網發布了《致蘇泊爾的消費者》聲明表示:經歷次國家權威機構檢測,其產品各項重金屬析出量均符合國家標準中衛生理化指標的要求,產品衛生安全。
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中,葉繼德堅稱蘇泊爾產品沒有問題:“我們的正式產品均在指標之內,此前公司公告已經強調多次。”
中國質量檢查協會相關負責人指出:“產品質量不合格危害可分多個層面,直接牽扯到使用者生命安全的,比一般產品危害都大,更為嚴重。產品質量存在安全隱患,對人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是產品危機中最高等級。”
據記者上周末在北京地區各大家電類商場了解,幾乎每家商場都有部分消費者要求退貨,同時這些賣場也已經將蘇泊爾相關不銹鋼廚具產品下架。
“事件對蘇泊爾影響很大,去年以來他們在國內的銷售業績就在下滑。而受事件持續影響,業績下滑趨勢可能還會繼續。事件發生以來,銷售至少損失20%-30%的利潤。”熟悉蘇泊爾知情人士透露。
家電行業觀察家劉步塵認為:“中國廚具主流品牌蘇泊爾連續曝出質量不合格,無疑對整個行業起了負面作用,對其他品牌也會受到影響。”
漏洞百出
蘇泊爾為何不能自圓其說
《焦點訪談》的宗旨向來以事實說話。蘇泊爾“質量門”事件被曝出之后,業內質疑聲不斷。縱觀事件前后,空穴來風,未必無因。記者就事件發生,蘇泊爾前后幾次應對中的說法提出三點質疑。
質疑一:認識問題存分歧?
蘇泊爾質量不合格主要由哈爾濱工商局道外分局首先發現。然而,媒體曝出之后,蘇泊爾拒不承認。中國特鋼協會不銹鋼分會一位專家此前指出:“蘇泊爾用的材料不符合于國家國標板材不銹鋼標準,是不合格的。”
蘇泊爾認為,其與哈爾濱工商部門的檢測報告存有異議,主要是因為企業和工商部門對標準的理解有所不同,認識上存在分歧。并提出了復檢,目前正等待國家權威部門的解釋。但哈爾濱工商局的相關人士表示:“蘇泊爾直到現在也未交出完整復檢材料,工商機構的復檢工作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
業內專家認為:“無論是‘不銹鋼食具容器衛生’標準和‘不銹鋼器皿’標準,蘇泊爾的5種不銹鋼產品使用不銹鋼材料成分均不符合要求。無論什么樣的標準,前后兩個都要符合,至少拿出符合標準的報告,這些是硬性規定,蘇泊爾對問題糾結點歸結于‘認識問題存在分歧’,實在站不住腳。”
質疑二:意大利標準之說 鉆標準的空子?
蘇泊爾聲明中指出,關于錳析出量,衛生部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不銹鋼制品》知識問答中明確指出:“國外關于不銹鋼食具容器有關錳的限定規定,除個別國家外,其他國際組織和相關國家未對錳的析出量做出規定”。目前發達國家僅意大利有錳析出量的限定標準。
蘇泊爾表示,參照意大利標準對采用相同材質的產品進行了檢測,產品符合意大利標準中關于錳析出量的要求。
業內專家指出:“對于錳超標的認定和給人們帶來的傷害標準,食品安全方面的標準并不完善。我國目前尚未制定關于錳析出量的相關標準,而蘇泊爾事件并未得到認定,正是鉆了這里的一個空子。”
“意大利是發達國家,蘇泊爾符合其標準沒有問題。但在中國市場銷售產品,必須首先符合中國的標準。符合意大利標準未必就符合中國標準。拿出意大利合格證據,為何拿不出在國內的證據,蘇泊爾并沒有站出來正視這個問題。”中歐國際商學院一位博士告訴記者:“國家衛生管理部門針對各種金屬對于人身體損害的標準早在20年前就有,但是存在各方爭議。相關部門對于標準的判定需及時更新并給予明確解析。”
質疑三:為何始終拿不出具體數據?
2009年1月,哈爾濱市工商部門查出蘇泊爾樣品37個全部材質不合格產品。蘇泊爾以沉默對待。去年8月,工商部門再次抽檢蘇泊爾82個樣品,其中56個規格的產品再次被認定為“不合格”。這一次蘇泊爾公司開始公開的回應“產品合格”,并表示接受復查,然而卻不了了之。
直到此次,當蘇泊爾被質疑,查出多款產品存在錳含量超標、鎳含量不達標等問題。蘇泊爾立即在官網做出澄清,表示“經權威部門鑒定也是符合國家標準的”。
然而,面對媒體大量的數據舉證,即使在蘇泊爾的聲明中,蘇泊爾也始終未拿出權威數據和其他有利證據,使得傳聞愈演愈烈。劉步塵指出:“蘇泊爾及公關的對外回應漏洞百出,回答模糊,回避關鍵問題。”
市場人士認為:“蘇泊爾覺得冤枉,可以拿出數據報告等證據,以理服人。蘇泊爾在反駁過程中,始終未拿出權威檢測報告證明自己的清白。”
蘇泊爾可能失去中國市場
近年來,小家電行業競爭激烈,蘇泊爾業績并不理想,“質量門”事件發生也讓業內人猜測:這是不是蘇泊爾不得已采取大幅降低成本提升業績之法。然而隨著蘇泊爾質量隱患問題頻繁被曝出,造成連續性影響,蘇泊爾的業績和股價不升反降,企業發展似乎已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蘇泊爾2011年半年報顯示,其國內產品收入23億,國外收入11億。顯然,國內市場對蘇泊爾而言至關重要。家電行業分析師指出:“目前國內小家電更多在低端市場競爭,真正高端靠進口,主要在本土競爭。”
劉步塵告訴記者:“中國小家電市場在2005年和2006年迅速成長起來。由于利潤高許多企業迅速進入小家電,行業快速膨脹之后盈利下降,整體成長緩慢,小家電企業日子明顯沒有前幾年好過。這幾年,小家電上市公司報表盈利狀況并不算好。小家電行業競爭激烈,不排除有個別企業為取得相對較好利潤,采取不正當做法。”
業內知名人士認為:“蘇泊爾被報道之后帶來的損失絕對比采用更好材料生產產品的損失更大,業績下滑在預計之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拒不改正的蘇泊爾。SEB收購蘇泊爾之后,蘇泊爾反而發展減慢,出現危機事件增多,這是一個非常奇怪問題。蘇泊爾品牌形象受到傷害,投資者未來不看好,資本市場表現下降,對于蘇泊爾而言是全方位的損失。繼續下去,可能中國消費者要放棄蘇泊爾,而蘇泊爾失去中國市場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已有180000條與蘇泊爾相關的微博 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