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記者 馮善書 南方農村報記者 王宏旺 實習生 柯倩杏
“檢驗檢疫證明?我們店里的貨有些有,有些沒有。”
3月9日。廣州番禺區大羅塘村。在恒鋒冷凍品交易中心A區招商辦對面一家凍肉批發公司的展廳門口,女店員在南方日報記者面前熟練地打開一盒15kg的巴西進口雞翅。由于產品包裝的里外都沒有見到有進口食品必備的檢驗檢疫證明,她隨口作出了如上解釋。
“沒有檢驗檢疫證明,極可能是走私貨。”另一位同在大羅塘做生意的批發商告訴記者,多年來,從外省流入廣東的走私凍肉屢禁不絕,不僅危及食品安全,而且會引發疫情甚至拖累整個食品行業。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 指出,目前走私最多的,不是電腦、黃金、寶石,而是肉類。而記者了解到,去年光執法部門在大羅塘查獲的走私等問題凍肉就多達千余噸,其中數十噸被確認來自疫區。
這些肉品,多由越南走私到廣西,然后再運往廣東銷售。盡管有關部門一直高壓整治,然而,在暴利趨使下,違法活動停歇一段時間又會死灰復燃。一位打私人員告訴記者:“高峰期,每天從廣西那邊過來的貨柜就有兩三百個。里頭有多少是走私品,誰也講不清楚。”
調查
有些貨沒有檢疫證明
冷雨霏霏。這是3月9日下午5點多的廣州大羅塘冷凍食品市場,馬上就要夜幕降臨了,一些門店的工人依然在緊張忙碌中。一輛掛著桂K車牌的大型貨柜車,穿過濕漉不平的街道,緩緩駛進了恒鋒交易市場A區的大門。
不遠處的一家檔口前,一塊斜立的木板上清晰地羅列著當日各種到貨的凍肉品種和規格,一名嘴角叼著香煙的年輕人熟練地駕駛著搬卸機,把厚厚一堆包裝好的凍肉品,堆到另一輛小汽輪的屁股上。
這是記者第三次來到大羅塘了。原因是最近在一位本地朋友的家里,每月都能吃到上等的美國牛肉。這些牛肉,均來自一個大羅塘的供應商。
據了解,作為曾經的瘋牛病疫區,美國出產的牛肉至今仍被我國列為禁止進口的對象。僅去年,打私部門在大羅塘查獲并銷毀的美國牛肉就達數十噸。
大羅塘位于番禺區市廣路南側,駕車從珠江新城走新光快線過去只需20分鐘。眼下,正值廣東“三打兩建”的風頭火勢,大多數凍肉批發商的神經都繃得緊緊的。做慣了熟客生意的他們,對近期打來的所有陌生電話都保持著一種條件反射式的警惕。記者在此前搜羅到的一大堆冷凍食品公司的聯系方式中,連打了10家的電話,不是遭到一通無端盤問,就是開口剛說完幾句就被直接掛斷。
商人們已經被查怕了。記者好不容易通過朋友間接聯系上了一位專做牛肉批發的張老板,他坦言自己做的就是走私貨,盡管每個人心理上都疑神疑鬼,但生意卻還得照做。“方法總比困難多。有些肉品的消費旺季馬上就要過去了。”
在招商辦的對面,幾家批發檔就著一米多高的裝卸臺,正有條不紊地給一輛輛小貨車配著貨。選了一家叫“匯××”的展廳,記者煞有介事地開始閱讀門口掛著的當日肉品目錄。一位中年女店員滿臉堆笑地迎上來,問清楚記者是快餐店的采購員,要來購買冷凍雞翅做炸雞翅,她立馬推薦了一款每只重約二三兩的雞翅,“很適合油炸,”并支使工人很快從倉庫里邊拿出了一箱。
這是一款規格為“15kg一件(箱)”的巴西進口雞翅,批發價308元。箱里面的產品信息主要是英文的,唯一的中文就是最底下的一行小字,告訴顧客雞翅的產地。因為此前記者在有些店看到凍品的內外包裝都有藍色的檢驗檢疫合格標簽,而他們這里的卻沒有,于是裝作很關心地問:“這雞翅質量可不可靠?怎么沒看到檢疫證明?”
“檢驗檢疫證明?”女店員表示:“我們店里的貨有些有,有些沒有。”
“那這款雞翅有嗎?”記者剛問完這句,女店員就一聲不吭地到里邊去招呼其他客人了。
“沒有檢驗檢疫證明的,極有可能就是走私貨。”張老板在電話里對南方日報記者直言,“我們這里太多了。按照中國的貿易政策,很多國家的肉品沒有辦法通關,有些種類的肉品,像牛百葉、雞爪、雞翅等等,國內需求量很大,靠進口名單內的那些國家根本沒辦法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只有通過走私的辦法來彌補。”
從A區走到B區,記者暗訪到多家檔口,均發現了沒有檢疫證明的肉品。這些公司幾乎清一色“只做進口生意”,而銷售人員無不聲稱自己的貨“物美價廉”,“質量絕對有保證,我們做的都是熟客生意。”
在店主們熱情的招呼下,記者打開一箱箱寒氣逼人的凍牛肉、凍雞肉,僅靠一雙肉眼,根本無從辨別其質量是否安全。而不管有沒有檢疫證明,它們明天必將流往超市、飯店,進而被捧上我們的餐桌,送進我們的嘴巴。
- 1
- 2
- 上一頁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