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月份在京東商城買了個華碩上網本,京東發回來的電腦保修單的序列號與電腦序列號不一致,春節用了幾天突然就花屏,拿到華碩維修中心,對方檢測人員推斷結論為:人為致使屏碎,不予保修,后不了了之。”一位謝女士憤憤不平地講述著她的經歷。
保修卡和機身序列號對不上?是京東在銷售過程中出現問題,還是華碩本身存在疏忽?中間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是否印證此前消費者對京東商城出現翻新機情況的猜測。懷著疑問,記者對事件進行了調查。
包裝盒里號兩異
“當初選京東就是圖個省心,聽說京東有翻新機的說法,這樣一來京東和華碩都讓人有不靠譜印象,花兩千塊買的機子,換個屏八百塊,用了兩回就莫名其妙需要再添買機器一半的錢。”謝女士非常氣憤地告訴記者。
記者致電京東商城,一位工作人員表示:“京東承諾符合售后退換貨規則的商品,售出時間起7日內可以退貨,15日內可以換貨,如果確實存在問題,可以將訂單在網上進行返修申請,在四十八小時之內給予處理。”
“打客服電話,對方也查不出原因。由于離購機時間已超十五天,京東方面不予受理。”謝女士無奈表示。
據謝女士描述道,當時發現機器有問題,致電客服,根據序列號對方也未查到相關機型,記錄下來后,再未致電回訪。無奈,她就將機器拿到中關村華碩維修中心。
令她奇怪的是:“在維修點,客服查了電腦底部的型號,也與保修單對不上。又在保修單上重新抄寫了一份型號。”
“保修手冊與機身序列號不一致,保修手冊有可能相關序列號貼錯。機器保修是全國聯保,根據機器上的序列號碼查看保修,只要有購機發票也可以維修。”華碩相關人員說出問題發生的一種可能性。
業內一位維權律師指出:“保修序列號與貨品不一致可能帶來兩種結果:一,發售的產品并不是消費者本身想要的;產品一旦出問題,廠家可能就產品單號不一致,而拒絕保修。京東無疑在這方面負有一定責任。縱觀整個事件,華碩負有重要責任,如果責任明確,消費者可以此為要求,換貨退貨,至少免費保修。如果事態嚴重,甚至涉嫌欺詐消費者。”
質量之失還是人為因素?
據謝女士回憶,自上網本買回家,春節期間就用了兩回,并未進行對電腦有意外傷害。她提出質疑:“對方只是簡單看了機器就判斷人為致使產品損害,難道產品如此脆弱,正常使用都能碎屏?”
華碩維修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檢測出屏幕碎裂,如果不是人為損害可以免費維修,如果是人為就要付費處理。顯示器屏幕屬于硬件,如果不出現外力擠壓,不會出現屏幕碎裂。”
然而兩年前,同樣一件事在劉先生身上發生,當時劉先生拿著新買不久的華碩筆記本去維修網站檢測,判斷屏幕碎裂,對方很順利得到免費更換。同樣的情景,為何時隔兩年,華碩處理方式卻有天壤之別?
“屏幕出現花屏應該拆機檢測,出現屏幕碎裂,不排除人為因素和本身屏幕質量出現問題,華碩屏幕返修率較高,這不是最近一年的問題。”斯遠計算機網絡科技公司雷先生告訴記者。
質監局相關人士指出:“對于電腦三包,關于保修卡和電腦機器本身型號不符,沒有明確的規定。電腦在保修期內,售后應登記維修,并出示相關檢測單據。
北京消協工作人員表示:“廠家對于產品檢測的應予以出具相關單據,登記修理。如果出現花屏,對于廠家售后維修有異議,消費者可在消協登記,二十個工作日內給予回復。”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中心主任黃震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消費者要自己爭取權益保護,不能等待商家主動放棄利益。政府讓消費者有更多渠道維護權利,允許消費者更多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問題。有時,消費者往往看不到最后一條防線起到的保障作用,基于司法保護不利,遇到糾紛不敢跟強勢商家斗爭,消協能力要加強,真正起到保護作用。”
事業分家 重量不重質?
華碩品牌來自我國臺灣,地區主營產品包括一體機、顯示器、手機、網絡產品、筆記本電腦等多種產品。
相關政府部門投訴部一位相關人員告訴記者:“華碩筆記本的中低端產品出現質量問題被投訴頻率一直較高。特別是涉及花屏、藍屏等問題。”
業內人士指出:“華碩有一部分產品由子公司做代工。如2002年,華碩的子公司和碩從母公司分離出來,專門為華碩公司做低端華碩筆記本主板、電池等代工。然而這部分低端產品在市場上反映并不算太好,質量層次不齊,普遍水平不高。”
華碩在大陸有超過五家公司負責生產制造 “產品增加環節越多,出問題可能性越大,保量同時保質,出現上述事件,企業管理體制需要嚴格把控。監管機構需要加強監管。”上述業內人士指出。
(證券日報)
已有640000條與華碩相關的微博 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