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15日晚舉行的央視“3·15”晚會報道:本應徹底銷毀的醫療垃圾,卻搖身一變成了塑料兒童玩具的重要原料。廣東汕頭眾多玩具企業,就上演了這一幕垃圾變玩具的危險游戲。
日前,在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一家垃圾回收站里堆滿了回收來的飲料瓶、洗發水瓶、密封膠瓶,甚至還有明令禁止回流社會的醫療垃圾,在這里被以每噸9000元的價格,賣給了當地的兒童玩具廠。在澄海一家為塑料兒童玩具廠提供原料的加工廠里,這些塑料廢料被放進粉碎機里變為顆粒狀的玩具制作原料。隨后,被賣給澄海蓮下工業區鱗次櫛比的小玩具廠。
在這些小工廠里,垃圾顆粒直接被加進注塑機,生產出魔方、汽車、搖鈴、變形蛋等塑料玩具。記者調查了解到,生產玩具的原材料價格幾乎每噸都在一萬元以上,而垃圾廢料制成的原料價格僅在每噸2000至9000多元。
在一些玩具生產廠里,這些回收塑料制成的顆粒原料,在生產玩具中竟然還被廠家加進了甲醛。而甲醛是世界衛生組織公認的致癌和致畸形物質,有研究表明,兒童對甲醛尤為敏感,能造成慢性中毒,甚至引發白血病。東莞玩具生產廠工人卻說,“甲醛料做出來的玩具結實耐用。”
在澄海最大的玩具批發市場“塑料城”里,很多玩具既沒有廠名廠址,也沒有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的“3C”標志。而我國對塑料玩具的生產、銷售環節有著明確規定,“必須經過最基礎安全3C認證,并標注認證標志后,方可出廠、銷售”;同時要求:兒童玩具“應標明產品生產者依法登記注冊的名稱和地址。”但這里的玩具經銷商卻告訴記者,“只要你賺錢,賣就行了,你不要管是什么原料制作出來的。”(齊魯晚報)
已有240000條與兒童玩具相關的微博 參與討論